-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讲 活字印刷与活字本鉴定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印刷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甚
至有人把活字印刷,而不是印刷术,作为古代中国的伟大发明。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一个叫毕昇的人发明的,他不是官僚士大夫,没有留下更多文字
资料。他的事迹被科学家沈括记载在 《梦溪笔谈》之中。沈括当时已经预言到,活字印刷具
有节省物料资源、节约人工、效率高的优点,一定会大放异彩。那么我们这里就集中讲一讲
活字印刷术在古代的发展历程,讲讲活字本的鉴定鉴别。
根据文献记载,沈括之后,宋元时期很多人模仿毕昇的技法,搞活字印刷实验。
南宋时期周必大,用毕昇的办法搞了一次实践,还印成了书,成功了。蒙古时期,河南
辉县的士人姚枢让弟子根据沈括的记载,用泥活字印《小学书》、《近思录》、《东莱经史说》,
也成功了。元初王桢撰成 《农书》,打算印行,雇工匠刻成三万多个木活字。因 《农书》字
数过多,后用这批活字改印 《旌德县志》,六万多字,不到一月印成百部,都成功了。
但是这些早期的活字实践,其印本和制作的活字字模都没有流传下来。
目前已知的早期活字印刷实物,有温州博物馆藏的一件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据研究
是活字本,印刷于1103 年。
近代,俄国科兹洛夫探险队,在我国西北甘肃、宁夏一带,盗掘西夏时期遗址,取得了
一些西夏文书,有若干件还是活字印刷品。80 年代以来,又在甘肃宁夏等地发现了早期的
西夏文活字印刷品。西夏灭亡于1227 年,它们的时代都很早。
这是新发现的西夏文佛经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活字印本,里面有明显的倒字,是排
版失误所致。也有明显的版框开裂现象,因为按照毕昇的技法,字模是被箍条扎紧固定的,
印刷的时候,发生膨胀,版框的直角就裂口了。这是活字本独有的。
西夏人为什么热衷发展活字印刷呢?也许是西北干旱地区,适合雕版的树木材料太少,
就因地制宜了。
现在保存下来的,成规模的活字印刷版本,是明代中后期,弘治、正德年间,在无锡地
区发展起来的。当地有华家、安家两个家族。
华家是当地的一大财主。用活字印书涉及到华氏家族三辈人。最先创制者是华燧,堂号
会通馆。他于明孝宗弘治三年 (1490)用铜活字印《宋诸臣奏议》,以后陆续印《纪纂渊海》、
《古今合璧事类》、《锦绣万花谷》等类书,以及 《容斋五笔》和宋代丛书 《百川学海》等,
可考知者约有十几种。稍后其叔父华珵于弘治十五年 (1502)开始,用活字印《渭南文集》、
《剑南续稿》等书。华燧侄华坚,堂号兰雪堂,正德年间用铜活字印 《艺文类聚》和一些前
代的诗文别集。
无锡还有一大富豪安国,用铜活字印书,有 《初学记》、《春秋繁露》、《颜鲁公集》等。
除此而外,从弘治时起,在明代还有多家使用活字印书。有名的有金兰馆、五川精舍、
五云溪馆、建业张氏、建阳游榕、碧云馆、丽泽堂、周堂、芝城姚奎等,以及藩府中的蜀府、
益府等。这些活字本的印行地点均在南方。
下面看看明代中后期活字本的鉴定要点。
首先是字体,无锡地区华家、安家这两家由于是铜活字,应该是单独雕刻的,字体比较
古拙,不像同时期的雕版书籍的赵体字那么娴熟,欧体字的味道,有点儿像南宋蜀本中的十
一行本。此后,到嘉靖、万历年间,字体趋向于典型嘉靖本方向,有点儿方板化。
类型:铜活字或者木活字,一般都有牌记、题识说明。如果没有说明,就不好武断说是
哪种活字。
版式:和当时一般的雕版本子相同,有时版心有堂号。
特征:就是活字本的独有特征,由于当时制作字模,基本是手工工艺,字模大小高低一
致性差,导致排版后的印面不平整,墨色不均匀,行格线也会受到挤压,变得模糊。活字本
的书口是整齐一律的,因为书口都是固定的字模和空白占位块排列的,大小均一致。
纸张:白棉纸。因为活字本是当时一次性印制的,印制完成后,版子也就拆掉了。不会
有所谓后印本,不会有晚期的所谓竹纸之类。
清代活字本鉴定。
入清以后,活字印刷有了更大的发展,技术上也逐渐进步了,活字本固有的一些缺点逐
渐得到改良。雍正年间,在武英殿用铜活字排印了一部大书 《古今图书集成》,文字版是活
字的,插图是雕版印制的,质量很高。为了印制此书,制作的铜活字越有十万枚之多,这些
铜后来慢慢被偷,后来就熔化,铸造铜钱了。
乾隆时期,开四库全书馆,当时校勘了一批文献价值较高、社会上没有传本的珍贵典籍,
急需出版,就用木活字排印了出来,皇帝觉得叫活字不好听,改名叫《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是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