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隐逸文学几个发展时段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学品 类,“隐逸文学”无疑是存在的。但是,要 对“隐逸文学”作出界说, 又是件很困难的 事。至今尚未有人把它作为一种范畴文学加 以系统研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隐逸这 一文化现象,很少有人专门叙述“隐逸文 学”。“隐逸”在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 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 隐逸现象就已存 在。皇甫谧〈〈高士传》中记载了隐士巢父、 许由的故事。许由最初隐于沛泽,因为尧要 把天下让给他,他便逃到颖水隐居。尧又召 他为九州长,许由不愿听这样的话,他感到 让他得天下或做官是对自己的污辱, 于是在 颖水之滨洗耳,适逢巢父牵牛犊来饮水,问 明缘故后,感觉听到这样的话已经受到了污 辱,因此责备许由隐居不深,欲求名誉,并 牵牛犊到上游饮水。尽管这些故事带有很重 的传说色彩,是后人把自己那种鄙弃天下的 隐逸理想赋予了那些先哲, 但足以看出“隐
逸”的渊源。文士隐逸的普遍出现最早是在 春秋战国时期。这时不但出现了许多特立独 行的隐逸之士,如楚狂接舆、鲁仲连等,而 且“隐”逐渐由个人的处世方式扩展为群 体的生活模式,由个人的随意行为衍化出群 体的人生理论。隐逸行为的普遍及隐士的不 断涌现,使隐逸的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极大 繁荣,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形成了隐逸文化。 隐逸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政治、经济、农 业、书法、绘画艺术甚至旅游等都与隐逸文 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在“隐逸”所带来 的文化潮流中,隐逸文学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一极。在这里,笔者试着对“隐逸文学”作 一个初步的界说。作为一种文学品类和文学 潮流,“隐逸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 特的魅力与价值。隐逸文学是由隐逸文士以 及有归隐倾向的羡隐文士共同创造出的一 种特殊的文学,它既包括了隐逸文人本身, 也包括了他们与“隐逸”相关的物质性实 践及精神性实践。换言之,作家本人的隐逸 以及有着隐逸倾向的作品 包括渗透
于其中的隐逸理论和隐逸精神, 都可归于隐
逸文学的范畴。隐逸文学是由具体的人和具 体的作品来成就的,但我们在透视其价值意 义的时候,却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个人行 为,而应将其视为士阶层整体的、历史的文 化现象。隐逸文学是隐逸文化的一部分,或 者说隐逸文学的勃兴与发展都是以隐逸文 化为背景。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潮流,而且 是一种与中国历史相始终的文化现象。 笔者
总结了中国古代隐逸文学的几个发展阶段, 试图理清中国古代隐逸文学的发展脉络。
一、隐逸文学的自然阶段:春秋战国时 期
从巢父、许由始,隐士就一直作为一个 特殊的阶层而存在。但先秦时期,虽然隐士 众多,隐逸作品却不多见,多是叙述隐士的 行为和高义。真正奠定了隐逸文学基础的是 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思 想活跃、繁荣的时期。政治上诸侯称霸争雄, 文化上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道、 墨、法、名、阴阳家等学说各显神通,尤其 孔子和老庄的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周游列国的孔子在现实中遭遇到一
系列打击之后,救世之心渐冷,而内心隐逸 的深层意识不自觉地浮现出来。 但他隐逸的 目的是“隐居以求其志力[1],还是带着积 极入世的色彩的。他的出处态度是“邦有道, 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2]。孟子 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力: 3],
便是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道家之隐,则 是在根本否定现实社会和人生的基础上采 取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一反孔子模棱两可的 态度,而只执著于性情上的回归。“天下有 道则见,无道则隐” :4]是我国早期儒家 的隐逸理论,却也成了后世儒家文人在世俗 激流之中无所作为、在极度困窘之下全身而 退的道德依据;而道家早期见诸文字的隐逸 理论则数老子“功成、名遂、身退”①的隐 逸观和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5] 的隐逸观。孔子和老、庄可以说是开启了中 国历史上两种不同的隐逸之途 儒式
之隐和道式之隐。〈〈论语》和〈〈老子》、〈〈庄 子》也因此成为隐逸文学最早的代表作。春 秋战国时期是“隐逸”理论的初创阶段, 隐
逸文学的创作亦是自然的、朴素的、原始的。 秦汉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使隐士的独立 意识和隐逸自由受到很大压抑, 所以秦至两 汉的隐士如凤毛麟角。在这种情况下,人们 开始寻找新的隐逸方式和途径。 汉代东方朔 提出“避世于朝廷间”②, 将独立自由巧妙 融入宦游之中,再加上东汉时期门阀士族力 量膨胀,对皇权的绝对统治产生冲击,也为 隐逸文化的再兴和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隐逸文学便进入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隐逸文学的超脱阶段:魏晋南北朝 时期
魏晋六朝时期,社会动荡,道教、佛教 广泛流传,隐士大量涌现。“隐逸”成为最 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风气之盛, 可谓空前绝后。无论高门贵族、官僚富彖, 还是寒门之士都有避世隐居的愿望和要求
。放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