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1][新人教].doc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1][新人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 (一)课标及其解读 课标: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理解其特点。 解读: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最为著名也最为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原为卫国的公族,是李悝的学生,他先到了魏国,但没有得到重用。适逢秦孝公向全国颁布“求贤令”,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商鞅来到了秦国。他的“强国之术”立刻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并通过在朝廷中与反对派的辩论,阐释了他的变法思想,获取了秦孝公的信任,坚定了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商鞅变法前后共有两次。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这项措施在秦国建立起了比较严密的法律体系,同时,将百姓按照什伍体系编制起来,这为以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实行统治创造条件,并在秦国建立起了基层管理体制。 第二,鼓励小农生产,崇本抑末。商鞅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便是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下是,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产力、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崇本抑末的政策对当时秦国的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第三,奖励军功,按军功规定给予名位的标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对秦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及宗族势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而避免了宗族贵族长期把持政权的现象,此外还引进了大批的人才,扩大了秦国的统治基础。 公元前350年,商鞅实行了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是在第一次变法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更进一步的改革.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这是对土地制度的改革,通过这个法令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允许百姓自由买卖土地,并用法令的形式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推行县制。将全国的政权、兵权都加以集中,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的封建政治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发展了地主经济。 第三,统一度量衡。这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动作用。 第四,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第五,改良社会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秦国地处西部,在其统治范围内有很多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商鞅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实行改革,不但促动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同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增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1、迫切性:战国初期,秦国经济、政治、文化落后(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2、有利条件:A国君权力集中;B法家学说盛行;C民风质朴,沿武精神充斥; 3、历史机遇:A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B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4、迎按挑战: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他重用商鞅实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这就是历史著名的商鞅变法。 【讲述新课】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商鞅 1、成长的历程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后来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 商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来到魏国,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临终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魏惠王未予理睬。魏惠王和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失之交臂。后来,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国力强大。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河西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2、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秦孝公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三次求见秦孝公。前两次求见时,他故意大谈儒家的“王道”治国理论,秦孝公对他所言不感兴趣,“时时睡,弗听”;第三、四次他见孝公时,说出自己治理国家的真正主张,“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说公以霸道”。商鞅的治国理论引起了秦孝公浓厚的兴趣,君臣投机,“语数日不厌”。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公元前350年,商鞅实行了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是在第一次变法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更进一步的改革。 【学思之窗】请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谈谈秦孝公为什么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反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 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尧、舜、禹的帝王之道即儒家的治国理论,要求当政者以礼治国,实行“仁政”。这种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形势要求。所以,孝公对王道不感兴趣。而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要求当政者“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这种思想适合了战国时兼并战争

文档评论(0)

153****05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