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我国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最常用的是P~Pa~R三变量相关图 两时段降雨: P1=49mm P2=81mm 降雨开始时: Pa=60mm 由 P1=49mm,查得R1=20.0mm。 (49mm) 由 P1 +P2=130mm,查得R1+R2=80.0mm。 (130mm) 则第二时段净雨为R2=80-20=60mm 降雨相关图的规律: 1)P相同,Pa越大,损失越小,R越大,故Pa等值线的数值自左向右增大。 2)Pa相同时,P越大,损失相对于P越小,径流系数越大,P~R线的坡度随P的增大而减缓,但不应小于45°。 降雨径流相关图也可简化为P + Pa ~ R 关系 二、蓄满产流的产流量计算——降雨总径流相关图法 蓄满产流:赵人俊等人提出,包括用P~W0 ~R关系计算净雨过程,确定稳定下渗率和划分地面、地下净雨的方法。该法现已成为我国湿润地区产流计算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概述 “蓄满产流”是指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前不产流,这时称为“未蓄满”,此前的降雨全部被土壤吸收,补充包气带缺水量。 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称“蓄满”,蓄满后开始产流,此后的降雨扣除雨期蒸散发后全部形成净雨。 因为只有在蓄满的地方才产流,所以产流期的下渗为稳定下渗率fc。 下渗的雨量形成地下径流,超渗的雨量成为地面径流。这种产流模式称为蓄满产流。 (二)蓄满产流的产流量计算 蓄满产流以满足包气带缺水量为产流控制条件。 就流域中某点而言,蓄满前的降雨不产流,净雨量为零;蓄满后才产流,产流量(总净雨量)可以很简单地用下面的水量平衡方程计算: 由于流域上不同的点,蓄满有早有晚,产流有先有后,所以还要考虑降雨开始时流域的蓄水分布情况(即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求得各点缺水量在流域上的分布,与上式合解,得流域的净雨深R。 1)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产流面积也随之增加。 2)产流面积的变化与降雨强度无关。降雨强度只影响径流的分配,而不影响总径流量。 (三)地面地下径流(净雨)的划分 上面求的是总径流R,包括地面径流RS和地下径流RG,需要划分开,以便分别进行汇流计算。 蓄满产流是在包气带蓄满后才产流,此时的下渗率为稳定下渗率fc。当雨强ifc时,(i-fc)形成地面径流,fc形成地下径流。 对于一场降雨,产生的地下径流总量为: 上式表明只要知道流域的fc,就可以把时段产流量划分为地面、地下两部分。 推求fc可以利用实测的降雨径流资料,计算本次降雨的径流过程,并分割出相应降雨过程的地面和地下径流过程,加上相应的蒸散发过程,由上式反推. 已知△t=6h,RG=38.1mm(由流量过程线分割得到) 先假设fc=2.0mm/h,有: 再设fc=1.6mm/h,有: 与38.1mm相近,因此,确定该场洪水的fc=1.6mm/h。 三、超渗产流的产流量计算 (一)概述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埋藏很深,流域的包气带很厚,缺水量大,降雨过程中的下渗的水量不易使整个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所以不产生地下径流,并且只有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才产生地面径流,这种产流方式称为超渗产流。关键是确定流域下渗的变化规律。 初渗阶段,降雨全部损失,不产流。 i0f, i0 初损。 不稳定下渗和稳定下渗阶段, if,产流R if,下渗损失 后损 (二)超渗产流的产流量计算 初损后损法 1. 降雨初期到出现超渗产流,这一阶段称为初损阶段,历时为t0。降雨全部损失I0。 2.产流以后的降雨期为后损阶段,损失减小。损失按f来计算。 ftR + P’ 平均下渗能力f t0 t0 tr t’ I0 P’ ftR (1) 初损量I0的确定: 对于小流域,径流过程的起涨点以前的累积雨量可以作为初损的近似值。 对于大流域则要考虑流域内各雨量站至流域出口断面汇流时间不同的问题。分别确定各自的产流开始时刻,再确定初损。 平均下渗能力f t0 t0 tr t’ I0 P’ ftR (2) 平均后损率f 一次降雨形成的径流深R: 因此: 平均下渗能力f t0 t0 tr t’ I0 P’ ftR 第四节 流域汇流计算 降落在流域上的雨水,从流域各处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过程,称为流域汇流。 流域汇流 坡地汇流 河网汇流 地面径流 壤中流 地下径流 直接径流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