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土壤发生过程与分类系统 成土因素学说是近代土壤分类的基础,但早期的土壤分类处于定性阶段,1975年G·D·Smith博士主持的《土壤系统分类》一书的问世,使土壤分类从定性化走向了定量化的新篇章。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一、成土因素学说 早在土壤学发迹时期,人们就认识到土壤与它的环境条件有关系,但都限于把它孤立地与某一环境因素联系起来。如西欧19世纪中期,F.A.法鲁(Fallou,1862)将土壤和母岩联系起来,简单地认为土壤只是和母岩成分有关,并由此划分出了“石灰岩上的土壤”、“长石岩上的土壤”、“粘土岩上的土壤”等等。 19世纪80年代,俄国著名科学家B·B道库恰耶夫创立了土壤的成土因素学说,把土壤看作由一系列成土因素作用于母质而形成土层的独立自然体,提出了土壤与环境辩证统一的概念;创立了用综合性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土壤的科学方法。这些是他对土壤学划时代的贡献。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苏联土壤地理发生学派,西欧形态发生学派 美国Marbut分类学派。 B.B.道库恰耶夫之后,许多土壤学家对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不同的侧面深化了成土因素学说的内容。 二、主要成土因素 (一)母质因素(parent material) 土壤是以母质为基础,不断地同生物圈、水圈、大气圈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流或交换过程中产生的。 “血缘”关系;(骨架、矿质元素的最初来源) 母质影响土壤元素的环境背景值; 与母质的差异随风化程度、成土过程及成土年龄而增强。 母质因素直接影响成土过程:(花岗岩土壤土质疏松、玄武岩土壤质地粘重) 母岩的化学组成对土壤腐殖质影响深刻;(石灰岩:腐殖酸钙) 母质影响成土过程的进程和方向。(紫色土、火山灰土) (二)气候因素(climate) 影响母质的风化过程; 湿润和高温(≥22℃)条件下,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强,原生矿物风化淋溶程度较高,形成以高岭石和氧化物为主的粘土矿物。 低温条件下,风化过程和生物过程微弱,母质以物理风化为主,多为碎屑状原生矿物。 影响物质淋溶过程; 土壤化学物质的迁移状况也取决于水热条件 。 土壤颜色亦因土温或气候带的温差而不同。在冷(0℃~8℃)湿(干燥度1)带,土色以灰为主;在暖热(15℃~22℃)半湿润(1干燥度3.5)带,常呈棕色至褐色;在湿热带,土色常呈赤色、棕红色或黄色。 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分解。 决定了不同植物带有机物质的年生长量 。 土壤腐殖质含量取决于有机物质的矿质化或腐殖化过程 干、冷地方物理风化为主,湿、热地方以化学和生物风化为主 (三)地形因素(topographical relief) 物质的再分配 水热的再分配 一地般讲,陡坡土壤薄,质地粗,粘粒易流失,土壤发育度低;缓坡地则与此相反。 平原地形的土层较厚,它们在较大范围内的同一母质层的质地也是较均匀一致的。 在干旱气候带,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壤盐渍化程度各不相同。 海拔愈高,气温愈低,湿度愈大,植被与土壤生长发育不尽一致。 坡向也会影响水热条件 地形影响土壤类型和分布 植物: 表现在土壤与植物之间物质和能量和交换过程上,但植物类型不同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同。如草本和木本。 土壤微生物: ①分解有机质,释放养料;②合成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③固定氮素;④转化矿质养料元素;⑤吸收、分解、转化土壤污染物。 土壤动物: ①遗体增加土壤有机质;②消化动、植物有机体;③翻动并混合土壤。 (四)生物因素(organism) (五)时间因素(time) 土壤发育的时间(成土年龄)可以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土壤的形成是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强的。 成土所需时间;成土速率 紫色砂岩:十几年 俄罗斯平原;3000年形成40cm厚土层 分为 绝对年龄: 相对年龄: 土壤在当地新风化层或新母质层上开始发育时起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 指土壤发育的阶段或程度。 全球一些地区土壤形成速率 (六)人为因素(human) BUT。。。 各因素的作用并不是均一的,总会有主导因素 THANK YOU! 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 H.M.西比尔采夫(1895年),根据土壤地理的分布特点,把土壤划为三个土纲:显域土(Zonal)、隐域土(Introzonal)、泛域土(Azonal)的概念。这个概念以后由J.梭颇带到我国,对我国30年代的土壤分类产生了影响。至今,地带性概念或理论仍是许多分类体系的思想基础。 B.P.威廉斯提出了土壤统一形成过程学说。在这个学说中,强调了土壤形成中生物因素的主导作用和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产生的重大影响。 著名的美国土壤学家H.詹尼(1948)在他的《成土因素》一书中指出生物主导作用并不是到处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