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六章液压辅助元件.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5 油箱 ? 用途 :储油、散热、沉淀油液中的杂质和逸出渗入油液的 空气。 ? 油箱容积确定: 建议油箱有效容积为液压泵每分钟流量的 3 倍以上(行走 机械取 2 倍)。 通常根据系统工作压力确定有效容积 3 V ? (2 ~ 4)60 q ( m ) 低压系统: 3 V ? (5 ~ 7)60 q ( m ) 中压系统: 系统压力超过中压,连续工作:有效容积按发热量计算, 具体参考液压手册。 q 为液压泵的流量 6.5.1 油箱的典型结构 根据油箱液面与大气是否相通,可分为 开式油箱 和 闭式油箱 。闭式油箱内液面不与大气接触(挠性隔 离式、压力油箱)。液压系统中大多数采用开式油箱。 第六章 液压辅助元件 液压系统中除了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外, 蓄 能器、滤油器、热交换器、油箱、压力表、密封装置、油管 和管接头 等,都称为液压系统 辅助元件 , 它们是液压系统不可 缺少的部分。 6.1 蓄能器 6.1.1 蓄能器 ( accumulators ) 功用 蓄能器是液压系统中一种储存油液压力能的装置,其主要功用如下: (1) 作辅助动力源或紧急动力源: 在液压系统工作循环中不同阶段需要的流量变 化很大时,常采用蓄能器和一个流量较小的泵组成油源。当系统需要很小流 量时,蓄能器将液压泵多余的流量储存起来;当系统短时期需要较大流量时, 蓄能器将储存的液压油释放出来与泵一起向系统供油。在某些特殊的场合: 如驱动泵的原动机发生故障,蓄能器可作应急能源紧急使用;如现场要求防 火防爆,也可用蓄能器作为独立油源。 (2) 保压和补充泄漏: 有的液压系统需要较长时间保压而液压泵卸载,此时可利 用蓄能器释放所储存的液压油,补偿系统的泄漏,保持系统的压力。 (3) 吸收压力冲击和消除压力脉动: 由于液压阀的突然关闭或换向,系统可能产 生压力冲击,此时可在压力冲击处安装蓄能器起吸收作用,使压力冲击峰值 降低。如在泵的出口处安装蓄能器,还可以吸收泵的压力脉动,提高系统工 作的平稳性。 ? 蓄能器的功用 作辅助动力源或紧急动力源 吸收冲击和消除压力冲击 保压和补充泄 漏 6.1.2 蓄能 器 的分类 蓄能器按储能方式分,主要有 重力加载式 、 弹簧加载式 和 气体加 载式 三种类型。 l. 重力式蓄能器 这种蓄能器的结构原理如图 6-1 所示 . 2. 弹簧式蓄能器 这种蓄能器的结构原理如图 6-2 所示。 大气压 重物 来自油源 主系统 油 图 6-1 图 6-2 3. 气体加载式蓄能器 气体加载式蓄能器的工作原理建立在波义尔定理的基础上,利用 压缩气体(通常为氮气)储存能量。这种蓄能器有气瓶式、活塞式、 气囊式等几种结构形式,如图 6-3 所示。 4 2 5 6 7 3 2 1 1 (a) 图 6-3 (b) (c) 6.2 滤油器 ( filter ) 6.2.1 液压油的污染和过滤 1. 液压油污染度等级和污染度等级的测定 由液压油污染引起的系统故障占 75 % 。 ? 液压油的污染程度用 污染度等级 定量表示。 ? 固体颗粒污染等级代号由两部分组成: 第 1 个标号 表示 1mL 工作介质中 大于 5 μ m 的颗粒数 ; 第 2 个标号 表示 1mL 工作介质中 大于 15 μ m 的颗粒数 ; 例如:代号 18/13 , 查表 6-1 ,标号 18 表示 1mL 工作介质中 大于 5 μ m 的 固体颗粒数有 1300 ~ 2500 个;标号 13 表示 1mL 工作介质中 大于 15 μ m 的 固体颗粒数有 40 ~ 80 个; ? 测定方法 :人工计数法、计算机辅助计数法、自动颗粒计数法、光谱分 析法、 X 射线能谱或波谱分析法、铁谱分析法、颗粒浓度分析法。 ? 2. 过滤精度 ? 滤油器 可以对污染的 油液净化 。 ? 过滤精度 是衡量过滤器的重要性能指标。 ? 过滤精度:过滤掉的杂质颗粒的公称尺寸( μ m )度量。 ? 按过滤精度分为: 粗 ( 100 μ m 以上)、 普通 ( 10 ~ 100 μ m ) 、 精 ( 5 ~ 10 μ m ) 、 特精 ( 5 μ m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