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系科技考古学导论之环境考古.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终目的 一旦环境研究对解释文化进程的必要性真正成为考古学家的共识并普遍付诸实践,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环境考古学则将会自然消失。 ——俞伟超 环境考古研究举例 过去有关文明衰落、社会崩溃的原因主要被归结于社会本身的因素,认为战争、人口压力、森林毁灭、资源枯竭等是文明社会崩溃的主要原因 随着古文化演化事件的高精确度年代的测定和全新世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上述认识逐渐有所改变,环境与古文明衰落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 4 000aB. P. 前后降温事件: 1) 降温幅度大 2) 持续时间长 3) 影响范围广 4 000aB. P. 前后降温事件对古文明演化进程的影响 例如良渚文化  4 000aB. P. 前后降温事件对中华文明诞生的影响 环境干、冷 人口压力形成 生产力低下 战争 中华文明诞生 植物遗存(plant remains) 大化石Macrofossil 微体化石 Microfossil 孢子和花粉Spore Pollen 植硅体Phytolith 淀粉粒Starch Grain 硅藻Diatom 大化石(Macrofossil) 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植物的根、茎、叶及果实 甘肃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 微体化石之孢粉 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简称。孢子植物的孢子和种子植物的花粉,都是生殖细胞。不同的植物产生不同的孢子和花粉 。 孢子花粉的壁分为两层,内壁由纤维素组成,质软易破坏;外壁质密而硬,可保存为化石。外壁又可分为内层和外层,具饰纹。孢子花粉质轻量多,散布极远,各沉积地层中均可保存,用以划分对比地层、恢复古地理古气候极有价值。 孢粉形态 微体化石之植硅体 水稻的扇形植硅体 棒形植硅体 哑铃形植硅体 微体化石之硅藻 硅藻是具有硅化的细胞壁的单细胞藻类,这些硅化细胞壁在硅藻死亡后能够保存下来。 a. 木薯;b.竹薯;c.土豆;d.玉米 微体化石之淀粉粒 麦子被驯化以前 以色列OholoII遗址(Piperno等,2004) 动物考古 研究遗址里的动物化石。 通过动物化石,了解动物的种类、动物的栖息、生活习性、季节特征、年龄、性别和动物资源的规模。这些研究可以提供人类养殖、捕捞、屠宰、运输,以及技术、人口数量、气候信息、贸易等等。 动物骨骼(animal bones) 化石(Fossil):生物硬质部分被掩埋后,经过石化过程形成化石。 石化过程 当骨骼被掩埋以后,地下水所含的CaCO和低价铁等矿物质在骨骼中聚集和沉淀的过程。 北京人头盖骨 兴隆洼遗址中用于陪葬的家猪 安徽霍丘堰台遗址中的动物遗存 生物考古 从分子尺度了解人类化石、动植物化石的古DNA、古蛋白质、类脂化合物、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 研究目的: 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迁移; 动植物的驯化及早期农业的发展 气候变化; 人类健康、体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提供人类营养、饮食、病理等信息 中国环境考古的出现 安特生与仰韶文化 安特生在西北的工作 Andersson(安特生)早期的工作 安特生 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 1914年受中国北洋政府邀请,作为矿业顾问来到中国,协助地质学家寻找铁矿和煤矿。 1921年发掘仰韶文化遗址,命名仰韶文化 1923-1924年,甘青考察,发现并命名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沙井文化等等。 仰韶遗址 仰韶遗址周围的冲沟 仰韶遗址地层分析 仰韶时期,古人居住在浅缓的河流周围 甘青之行 青海湖的升降,指出这一发现有助于中亚气候变迁的研究 沙井遗址的沙丘和遗址中陶器上的水鸟纹 朱家寨遗址墓葬中的人骨与地震 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早期的地质学传统 安特生与地貌学家袁复礼(仰韶、辛店) 李济的发掘 与袁复礼一同调查山西夏县西阴村并发掘;殷墟第一次和第二次邀请了李春昱、裴文中 考古与环境—— 竺可桢的经典论著 竺可桢, 1973, 中国过去5000年来气候 波动的初步研究. 中国科学, 16 (2):226-256 竺可桢利用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及殷墟出土的动植物证据,首先指出了中国黄河中、下游在5.0-3.1kaBP期间年均温可能比现在高2°C,冬季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5°C。 环境考古术语的引进 1987年,周昆叔等在开展北京上宅遗址古环境与古文化关系的研究中正式引入“环境考古”这个术语。 中国环境考古的发展 1990、1994、1998、2002年全国环境考古年会。 1994年成立第四纪委员会环境考古分委会,周昆叔任主任,现为北京大学莫多闻教授。 中国环境考古概况 环境考古是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山东大学考古系斥巨资建立了环境考古

文档评论(0)

学习让人进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