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聞產製市場理論的檢視
─「京華城觀光休閒購物中心」動土事件之個案分析
鍾起惠
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
副教授
新聞產製市場理論的檢視
─「京華城觀光休閒購物中心」動土事件之個案分析
《中文摘要》
八十年代中期之後,美國學者針對新聞研究所累積的證據,一
再顯示一種新聞學的基本改變。那就是記者依賴傳統職業規範 (craft
norms)所定義的新聞價值與報導準則已漸被以 「服務市場」(serving the
marketplace)為基礎的新聞學所取代(Underwood, 1993; Bagdikian,
1992; Kaniss, 1991; Lee Solomon, 1991; McManus, 1992, 1994, 1995;
Barnhurst Mutz,1997) 。
這種隱性的市場力量 ( m a r k e t f o r c e ) ,即是市場驅力新
聞學 (market- driven journalism) 。簡言之,此一市場驅力對閱聽眾
(audience) 、新聞(news )與發行量/收視率(circulation/rating) 等三面
向的討論,已經被消費者 (consumer) 、商品(product)與市場(market) 等
三個更宏觀的概念所取代。
市場驅力新聞學的核心觀點是以媒介微觀經濟學
(microeconomics)中的「社會交易制約理論」 (the theory of social
transaction)來貫穿全部新聞產製的流程。
市場力量唯隱而不顯,將更具備深層的操控性,這是法蘭克福
學派以「文化工業」批判西方資本主義商業媒體運作的內在機制。本
研究特以個案分析 (case study)的作法,試圖還原新聞事件被消息來源
(公關公司)事前操弄策劃的過程,以及消息來源(新聞參考資料)
與新聞文本之間的關係,藉以細緻舖陳新聞被商業操弄之事實。
研究最後亦針對三項結論,一是 公關公司操弄新聞的技巧純熟
度與新聞媒體自主性成反向關係;二是「消息來源」在商業新聞產製
模式下,已成為一種「機制」而非是特定個人或組織代表人;三是新
聞品質與閱聽眾利益平衡點等問題進行討論,以提供學術界與新聞媒
體的反思。
1
中文關鍵詞:公共關係、市場驅力新聞學、新聞產製
2
新聞產製市場理論的檢視
─「京華城觀光休閒購物中心」動土事件之個案分析
一、前言
近年來,傳播學者的學理與實證研究一再顯示,市場驅力新聞學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有 可 能 取 代 具 有 公 共 利 益 的 新 聞
(McQuail,1992;Underwood,1993;McManus,1994,1995;Barnhurst Mutz, 1997 ) 。易
言之,媒介經營者(包括媒介所有人與產製者)少以「公共利益」或「社會責任」
做為莊重媒介的典範,取而代之的是以「消費者」(consumer)的角度來衡量新聞
價值。
英國黛安娜王妃為躲避攝影記者追逐而導致車禍身亡的事件,白曉燕案中事
件現場重構的小說情節寫作方式、殘忍照片的刊登等,都曾經激起各界對媒介新
聞記者與公共利益的相關討論。
一種隱性的市場力量(market force)正在悄然地改變傳統新聞的價值,並左右
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態度。簡言之,此一市場驅力對閱聽眾(audience) 、新聞(news)
與發行量(circulation/rating)等三個面向的討論,已經被消費者(consumer) 、商品
(product)與市場(market)等三個更宏觀的概念所取代。
當「新聞」成為媒介「外顯性商品」(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