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席弘学派与《神应经》等著作 一、梓桑君席弘的派系 1.席弘 席弘,字弘远,别号梓桑君。 江西针灸学派的代表人物首推席弘。 2.席氏谱系 1席弘→2席灵阳→3席玄虚→4席洞玄→5席松隐→6席云谷→7席素轩→8席雪轩(叔华) →9席秋轩→10 席顺轩(仁卿) →席伯珍(顺轩第三孙) (1) 徐凤《针灸大全》首载《席弘赋》 (2)《针灸聚英》及《针灸大成》载《补泻雪心歌》 席肖轩(信卿) 徒:陈会 子:席天章 3.著作 席弘一派的针灸著述在元明时期尚有流传。 4.流传 二、陈会、刘瑾与《神应经》 1.陈会、刘瑾 陈会,字善同,号宏纲。丰城横江里人。为席氏第十世席信卿之徒。 陈会传徒二十四人,包括南昌刘瑜(永佩)、刘瑾(永怀)兄弟等人。 刘瑾于1425年奉命在将陈会的《广爱书》选编成《神应经》。 陈会《广爱书》原书已佚,只能从《神应经》中了解其梗概。 目前各书只有《神应经》流传下来,主要内容见《针灸大成》。 2.《广爱书》和《神应经》 《神应秘要》 精简→ 《神应经》 择要 ↓ 一百一十九穴 图文本 精简→ 《广爱书括》 精简→ 《广爱书》 三、石塘徐凤与《金针赋》作者 1.徐凤 徐凤,字廷瑞,署“江右石塘”,为江西弋阳石塘人。 著作:《针灸大全》 《针灸大全》是明代第一本总结性著作,保存了此前的大量针灸文献。 作者:泉石 2.《金针赋》 成书时间:正统四年己未,即1439年 成书经过:作者先后从倪孟仲、彭九思学习,其后作《金针赋》。 内容:主要为当时针刺补泻手法的总结,如: 1.基础理论:男女气血午前午后分布、经络走向、针刺深度。 2.呼吸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飞法补泻、下针十四法 3.得气与疗效及预后 。 4.进针法、出针法、三才补泻法.、晕针治疗方法。 5.调气法。 6.治病八法、飞经走气四法 7.接气通经法。 四、南丰李氏与庐陵欧阳 1.李梴 李梴,号健斋,明代江西南丰人。 著作:《医学入门》 李氏迎随:概指补泻法,其中以左右捻转补泻最为复杂。 2.主要学术思想 左右捻转补泻 理论依据: “大要以子午为主,左为阳(从子至午左行为补),右为阴(从午至子右行为泻)。手为阳,足为阴。左手阳经为阳中之阳,左手阴经为阴中之阴;右手阳经为阴中之阳,右手阴经为阴中之阴,右足阴经为阴中之阴,右足阳经为阴中之阳,左足阴经为阳中之阴,左足阳经为阴中之阳。” 具体针法:见后。 师承:据称“乃庐陵欧阳之后所授,与今时师不同”。”所称“庐陵欧阳”,名字不详;从其学术观点看,可能属席弘一派的传人。 五、左右捻转补泻的分析 1.发展概况 《灵枢·官能》:“微旋而徐推之”或“切而转之”,以轻微的前后转动为补法,较大的转动为泻法。 宋以后转针区分左右,窦默《针经指南》中有明确的叙述,实际应用以席弘更早。主要包括:转针区分左右转,以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在理论上,将左右转针与子午、顺逆、升降、龙虎、呼吸、阴阳等概念相结合。 (1) 左右转针:一般以医生右手持针为准,对催气、行气有明显作用。 2.主要内容 《席弘赋》: “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逆针泻气令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左右捻针寻子午, 抽针行气自迢迢。” 《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 从午至子,右行为泻。” 子 (北) 泻 酉(西) (东)卯 (南) 午 补 (2) 区别男女及部位左右:病人的性别经穴有阴阳左右不同,转针时的两侧采用相反方向。 男子背部中行(督脉)则以(右手转针)左转为补、右转为泻;腹部中行(任脉)以右转为补,左转为泻。女子相反。 《补泻雪心歌》:“泻左须当大指前,泻右大指当后拽;补左次指向前搓,补右大指往上(前)拽,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从两边发……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 ” 《席弘赋》:“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 《神应经》按照左右转针与病人左右侧、阴阳经相对应的原则,故分两手转针: 补:食指向前(左转) 泻:大指向前(右转) 针右边,用左手 补:食指向前(右转) 泻:大指向前(左转) 针左边,用右手 (3) 区别部位上下及时间早晚 《金针赋》从男女的区分上作了推演,又区分上下部和上下午(早晚): “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上下,凭腰分之。” 杨继洲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营卫、气血的运行“但分昼夜,未闻上下、男女;脏腑、经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