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和教案.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雨霖铃》 课型 讲授课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 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2、难点:对词中名 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 《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 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 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晏 殊:《蝶恋花》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 永: 《凤栖梧》执着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 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 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 1、这 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 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 板书: (线索) (重点)离别前: 勾勒环境 离别时: 描写 情态 离别后: 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 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 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 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 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 萧瑟)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 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 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 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 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 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 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第5 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 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 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 后) 第7 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 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 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 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

文档评论(0)

qiuzhimin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