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国时期楚国组玉佩研究 (二)
第三节璜、珩
周代组玉佩的造型、形式是多样的 1,但以璜为组件的佩玉
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心,尤以“璜”、“珩”的名实问题争讼
纷纭。其中陈梦家、唐兰、孙机先生侧重于考辨西周金文
材料中的“黄”字 2。贾峨先生以文献结合出土玉器分析了从
史前到汉代璜的形制变化 3,吴棠海、孙庆伟先生着重考证
于“璜”、“珩”两器的区别,后者更提出了战国时期珩替代璜
的观点 4 ,于成龙先生则结合楚简文字提出战国时期璜仍在
使用 5。笔者认为,“珩”所指器形大致与璜相似,孙庆伟先
生用以所区别二者的关键在于器身穿孔的数量与位置。从
考古出土概况来看,珩的起源当与璜有着密切的关系。而
中间的转变,是在于璜作为周代组玉佩的其中一件,因后
者佩戴方式的转变,璜才随之改制。其实个中关键处,已
被上述前辈学人考证详实,本文旨在对相关细节和争议处
稍作缝联,以期梳理璜形器在周代的演变。关于璜的器形,
《说文》曰:“璜,半璧也。”郑玄注:“半璧曰璜”,即是说
璜是一种半环形玉器。关于璜的形制历来争议不大,但通
过考古发掘我们可以看 1 关于周代组玉佩的类型,参见孙
庆伟:《周代用玉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第
178 页。2 分见陈梦家:《西周青铜断代》,《考古学报》
1956 年 1-4 期;唐兰:《毛公鼎“朱韨、葱衡、玉环、玉
瑹”新解——驳汉人“葱珩佩玉”说》,《光明日报》1961 年 5
月 9 日;孙机:《周代的组玉佩》,《文物》1998 年第 4
期。3 贾峨:《说璜》,收入杨伯达主编:《出土玉器鉴定
与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4 年,第 347 页。4 吴棠海:
《春秋玉器概论》,《中华文物五千年集刊·玉器篇四》,故宫
博物院,1995 年,第 127 页。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第 167 页;另著:《两周“佩
玉”考》,《文物》1996 年第 9 期。5 于成龙:《关于战国楚
简中“礼玉”、“佩玉”的几个问题》,《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四
编·下》,紫禁城出版社,2006 年,第 702 页。赞同其观点
的还有杨小博:《东周楚地玉器的分类、分期、分区与用
玉制度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年。
到更多细节的改变。自红山、良渚至春秋时期墓葬中发现
的玉璜,其弧度有圆周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等不同形
状,但大体不变,一般器身两端有穿孔,供系带之用,而
在战国早期开始出现器身中端钻孔的璜形器。以山西长治
分水岭古墓群为例,M269 号为春秋晚期墓,出土玉璜 1 件
(编号M269:100),两端穿孔 1。而 M14 号战国早期墓所
出璜形器,均为器身中端钻孔,其中编号为 M14:20-1 的
两件,中端穿孔,两端均琢成龙首下垂状,龙张口圆眼
(图1-1,1)。该玉璜中端弧顶钻孔应当是在原有基础上改
制而来,因为这种变化在楚地墓葬中也有类似发现,如湖
北枣阳九连墩 M1 号墓所出玉璜(图 1-1,2)2,与分水岭
M14 这件不同的是,九连墩出土玉璜中端并无钻孔,九连
墩楚墓系战国中晚期墓,而出自战国晚期的澧县新洲 M1 号
墓所出 4 件,中央则出现圆形镂孔(图 1-1,3)3。这表明
这种龙首玉璜在战国早期北方地区已将其改制,在其器身
中端钻孔,而南方楚人在战国中晚期仍保留原有风格,至
战国晚期才进行改制。
1 孙庆伟先生在统计周代组玉佩第二等级墓葬列表中将长治
分水岭 M269 号墓所出璜形器列为玉珩,根据其界定,珩应
该为中端穿孔器形,而在长治分水岭考古报告中,M269 号
墓所出为一件玉璜,两端穿孔,编号 M269:100。也就是
说,春秋晚期至少在分水岭墓中是没有出现所谓“珩”器的,
且就笔者所见,在春秋墓葬中没有发现此类玉器,所以“珩”
大概出现在战国早期。详见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第 171 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
著:《长治分水岭东周墓地》,文物出版社,2010 年,第
336 页。2 图片转引自杨小博:《东周楚地玉器的分类、分
期、分区与用玉制度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年,第 44 页图八。3 湖南省博物馆等:《湖南澧县新
洲一号墓发掘简报》,《考古》1988 年第 5 期。关于澧县一
号墓的年代问题,杨小博先生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是战国
早期,而邓绍辉先生列举湖南省博物馆一批流散文物馆馆
藏玉器,认为其与安徽长丰杨公墓、澧县新洲一号墓等随
葬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