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论萧红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奴性
[摘 要] 萧红一生都在为爱而抗争,为自由而战斗。但在她的笔下,有一群同样身陷桎梏,带着镣铐的儿童形象,他们承受着儿童本不该承受的痛苦,表现出儿童本不会表现的麻木,甘心情愿地在牢笼中做着奴隶。因不曾反抗,不曾走出牢笼而孤独着,与作者一生的反抗精神形成鲜明对比。本文旨在分析萧红笔下具有典型性的奴性儿童形象,探究反抗者笔下出现众多幼小的顺从者的原因。
[关键词] 萧红;儿童;反抗;奴性
一、身陷穷困的孤独者:自闭、麻木
萧红笔下没有繁华,无论乡村还是都市,她的人物始终于困顿中苦苦煎熬。穷困潦倒的世人生活,更像是萧红的一部自传,但她所展现给人们的,只是成年人绝望的残喘,在儿童的世界里,对于穷困与悲凉,却没有一丝的抗争,没有留给希望的余地,有的只是孩子的自我封闭与言听计从。
在因贫穷而不幸的儿童形象中,属《莲花池》中的小豆最为悲惨,也最为懦弱。自幼丧父、母亲改嫁,瘦弱单薄的小豆只与爷爷相依住在昏暗狭窄的破屋里。小豆永远蹲在窗口,即使做着美梦,即使对小莲花池中的花草充满渴望,但“永久是那样,一个梦接着一个梦,虽然他不愿意再做了,可是非做不可。就像他白天蹲在窗口里,虽然他不愿意蹲了,可是不能出去,就非蹲在那里不可。”因为推门出去,邻居家的孩子就打他。只用懦弱并不足以反映小豆的受压抑与被奴役,主体意识的缺失,甚至消亡,才是这个孩子最可悲之处。他意识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更意识不到行为可以改变现状,没有想过走出牢狱式的窗口,他就可以感受莲花池的美景。“爷爷招呼他来,并不吩咐他什么。他对于这个,他完全习惯的,他不能明白的,他从来也不问。他不懂得的就让他不懂得。他能够看见的,他就看,看不见的也就算了。”小豆的孤独不仅来自亲情的缺失、邻家孩子的欺负,也发于精神的麻木、自由意识的消亡。
相比之下,《林小二》寄托了萧红更多的期待。因战乱而流浪的林小二仅有11岁,被重庆保育院接收抚养,没名没姓,亦没有父母。林小二只跟自己玩。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旁人的问候与交流,他只有点头,摇头。他的嘴里永远在念叨着什么,却又永远不为人知,带着非常安闲而寂寞的样子,“他的小天地,就他周围1丈远。”对于这样一个自我封闭又任人奴役的儿童形象,萧红并没有像在《莲花池》中的描写那样,给他一个生命的完结,相反地,她将一种美好的希望寄托在林小二的性格转变之中:“一个比他高的小朋友,从石阶上一蹬一蹬地把他抱下来。这小叫化子有了朋友了,接受了爱护了。”对这个陷于为自己编织的牢笼的孩子,萧红倾注了怜惜、爱护与温情,而不是以或死或悲的结局作终,她似乎想要从中得到一种力量与希望。
二、困于封建的孤独者:无助、顺从
萧红终其一生都在反抗家庭的冷漠,封建的约束,民族的沉沦,甚至反抗死神的召唤。这样一生充满斗志的女作家,却写出了一批“无能”儿童,他们的身世或许不像小豆与林小二那样悲惨,但既有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教会他们应有的觉醒,反而我们又看到一批饱受封建迫害却听天由命的儿童形象。
浓缩了萧红一生美好记忆的《呼兰河传》,尽是淳朴宁静,却又愚昧麻木。萧红以最天然的笔触勾勒这个小镇。呼兰河没有烦扰,亦没有抗争,但在这种平静中,仍有令人瞠目的规矩,最撼动人心的便是小团圆媳妇的生死与挣扎。她只有十二岁,本性天真,却与这里该有的妇道、规矩相悖,所以她常挨打。小团圆媳妇的孤独并非由于自身的封闭与麻木,而是因为她成了庸众、看客眼中的“异类”。在她被热水烫的苦苦挣扎时,引来的不是怜悯,却是更多的观众。小镇在保留了淳朴民风的同时,也坚守着千百年来的封建与无知,儿童在享受着天真与童趣的同时,亦承受着迷信与禁锢。孩子变成了封建势力的奴隶,他们的挣扎在牢不可破的规矩中苍白又无力。
小团圆媳妇终是被封建思想、愚昧规矩戕害,她失去的是生命,同样地,亦有一群孩子,在这戕害中,丢掉的是灵魂。《女教师》中的两个少年“知识分子”便是丢掉灵魂一类。一个初中学生,其父坚信白话文没有用,读古文便供给学费,读白话文就不管,由此而终止了其白话文学习。与之相对,小说中的另一位学生,热情积极地接受新教育,却竟然批了八字来请教先生,足见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思想与封建迷信对年轻一代的思想蹂躏。但他们却又实实在在地听从封建,辍学、请八字,也实实在在是他们面对封建迷信的态度。两个带着封建迷信镣铐的未来 “希望”,却一副无奈顺从模样,让人看不到希望。
三、佯装勇武的孤独者:嚣张、胆怯
在萧红的众多小说中,唯《马伯乐》一篇最具鲁迅“遗风”,饱含辛辣的嘲讽以及深刻思考。马伯乐一家三代,无一不是“虔诚”的基督徒,无一不受着洋文化的奴役。在这部融合抗战时期众生百态的小说中,萧红不例外地将两位儿童置于一种新的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