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儿童叙事小说中的怀旧主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论当代儿童叙事小说中的怀旧主题 摘要:怀旧往往是不带有功利性的,而是审美性的,对过去进行去芜存菁而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当代儿童叙事中的怀旧作品,有单纯的记录往昔、沉浸于过去生活的,有的作品则仍带着现实的感叹,都体现了对过去的美好化认定。 关键词:儿童叙事;怀旧;精神探索 当代儿童叙事小说多进行的是理性化的叙述,反思与批判的意味浓重,然而怀旧主题描写则是感觉化的书写,显得个性突出。王安忆、余华、苏童、残雪等作家的童年书写多倾向于理性的批判与反思,而怀旧主题则认定童年的美好,这改变了众多童年书写中苦难化的色彩,而展现了亮色。代表性作品有: 第一,表现世俗力量与纯美梦想的对立。荆歌的《流光塔》(《人民文学》1999年第3期)整体性地概括了这种对立感觉。作品感叹在城市的快速流转下人们对历史的遗忘与毁坏。幼年时“我”和伙伴们每天在流光塔中玩耍,爬塔,一层层,“我们”在塔顶找自己的家,梦想绕着塔飞翔。长大了,大厦挡住了家的住房,“我”和妻子幸福地生活在“水泥高楼的阴影里,高楼让我们看不到流光塔”。作家担忧的是到了儿子一代人对流光塔的历史又能记住多少呢?丁天的《流》(《收获》1995年第4期)感叹于世俗力量对纯美梦想强大的摧毁力。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刘军的生活流程:出生、青春期、高中毕业、待业当兵,最后在铁路摇小旗,交了女友却比自己强……这一流程使刘军认识到自己从年少时的美好梦想已经走到了现实的人生中,20几岁就觉生活无味了,看到了自己的无能。童年简单的愿望、美好的梦想在成年都丧失了。 有的作品描写了爱情与世俗的对立。童年纯美的爱情流失了,王小波的《绿毛水怪》(《花城》1998年第l期)、王璞的《涨水那一天》(《收获》1989年第3期)、郭平的《西普里安·波隆贝斯库》(《钟山》1996年第3期)都描写了年幼时真诚而单纯的恋情,在长大后由于各种原因都不可获得了,表现出对纯情的向往。这些作品都传达了对现实的无奈感,其功能一方面起到了批判现实的作用。另一方面,作品中提出的问题往往也是人类永恒性的困惑。这些作品不是纯粹的怀旧,而带着现实反思精神,人们对于已经流逝的美好无法挽留,对于已经流逝的过去,己成为现实的现在,或许只能以感叹的方式来表达,在既成的现实面前,原因已经无用探寻。“怀旧”意味着怀念己经逝去的事物,希望历史的车轮某种程度上的倒转,怀旧的梦想成为空中楼阁。人们总与幸福无缘,爱情总与婚姻分离,这是伴随着现当代文学的一个常见的现象。 第二,表现工业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对立。立足于乡村或城市某一点上的儿童经受着文明变迁的后果,他们作为在城市与工业文明中成长的一代呈受着文明的负面影响。毕飞宇的《马家父子》(1997年)以父亲的眼光观看儿子的变异,表现儿子身上的都市移民下一代对于故乡的遗忘,反映人本源的流失。老马的祖籍在四川东部,后来到北京娶妻生子,但是老马坚持自己的四川人身份,他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一口四川腔挂在嘴上,然而儿子却对这种语言知之不多了,也没有使用的兴趣。《九層电梯》(《钟山》1993年第6期)通过父亲“看”女儿的变异书写了城市生活的异化。猫生活在九层楼上,吃得很好但很瘦,也没有玩耍的空间,这使我想起小时家里的猫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背负学习的重压,同时也学会了虚荣。如果把《流光塔》中所描写的处于过去美好生活中的儿童与现在负担现代化苦难的儿童放在一个平面上来看,正显示了现在一代人的苦难生存。 作家对现代文明是采取批判态度的。毕飞宇的《枸杞子》在乡土的守恒与文明的变动中,运用了儿童眼光的独特性,由孩子看乡土与文明的关系。勘察船来到村子打石油,父亲和乡人做着有关石油的梦,然而勘探队在打不出油后突然消失了。这次文明对乡土的进入没有带来希望与收获,而是破坏。以过去美好的生命对照当下被淘洗过的生命,从而形成对现实的批判。完全由城市文明孕育的童年、成长,与乡村文明发生着严重的断裂。拥有城市文明的优点,也严重地丧失乡村文明的优秀传承,这都给人以启示和警醒。 第三,审美化的展现原态童年。这类作品的突出特点是真实性与生动性。作品淡化现实的目的性,完全沉浸在童年岁月之中,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往昔岁月,与上述作品以淡淡的、悲苦的诉说缅怀生活中己经消逝的美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主要包括处于另一时空之中的两种生活——民间生活和家族生活。林希的《吴三爷爷》、《菊儿姐姐》进入童年的天津侯家大院,讲述家族故事,形成吴三爷爷、菊儿姐姐的人物记;陈士濂的《乌猫》(《人民文学》1988年第9期)讲述家族内的斗争故事;管蠡的《老捎马——五味斋小说之一》(《人民文学》1988年第2期)记述的是邻居捎马爷攒钱盖房子的波折故事;费爱能的《糖篮》(《上海文学》1989年第12期)记叙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