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含聚合物的润滑油,在剪切速率非常小的区域里 显示牛顿流体特性,随剪切速率增加,表现出非 牛顿流体特征。而一旦消除剪切应力,如高分子 未遭受剪切断裂,则又回复原来的粘度。 ? 稠化油随剪切速率增加而粘度降低,称作暂时 (或可逆)粘度损失,这种暂时的粘度损失,是 由于在剪切作用下,高分子向着流动方向产生层 状定向结构,去掉剪切应力,高分子的定向解除, 粘度恢复。可见,稠化油的表观粘度,随所使用 的粘度计的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点必须 注意。 ? 在发动机中,各部位的剪切速率随运动速度和负荷而不 同。由下图可见,剪切速率大约在 15 × 10 5 S -1 以上时,稠 化机油的粘度已降到接近基础油的粘度。 ? 关于各种粘度损失之间的关系, Alexander 考察了 不同增粘剂的 43 种稠化油,在 100 ~ 150 ℃下的各 种粘度损失。结果表明,暂时和永久粘度损失间 不存在联系,而总的粘度损失与暂时和永久粘度 损失之间可用下式表示: ? ETVL=(2.61PVL 1.6 +3.26TVL 1.6 ) 1/2 ? ETVL----- 总粘度损失。 ? PVL----- 永久性粘度损失 ? TVL----- 暂时性粘度损失 ? 二、增粘能力 ? 增粘能力 = υ 100 ℃( 150SN+1% 聚合物) - υ 100 ℃( 150SN ) ? 增粘能力比较: OCPHSDPIBPMA ? 分子量越大,增粘能力越大,主要是主链 的长度起作用。 ? 如配置 10W40 油, OCP 用 0.33% , HSD 0.5%,PMA 1% ? 多级油中 VII 的用量对油品清净性有明显的 影响,一般清净性随 VII 加量增大而变差。 ? 另外基础油类型也有影响,环烷基基础 油比石蜡基强。分子量分布也影响增粘能 力,分子量分布越宽,增粘能力越强。 ? 三、剪切稳定性 ? 多级油可看作高分子溶液,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发 生粘度降低现象,原因有两个。一是高聚物分子 在剪切条件下定向;二是高分子受到破坏,降解。 前一种是暂时的,应力消除后粘度可以恢复,叫 暂时粘度损失,后一种不能恢复,叫永久粘度损 失。 ? 分子量越大,剪切稳定性越差;分子量分布越 宽,剪切稳定性越差。 ? 剪切稳定性表示方法:剪切稳定指数,也叫聚合 物粘度损失率(用 100 ℃粘度 ,mm 2 /s )。 % 100 ? ? ? ? 基础油粘度 剪切前粘度 剪切后粘度 剪切前粘度 SSI SSI 越小,聚合物的稳定性越高,越不易被剪断。 测定剪切稳定性的方法有:多级内燃机油多用柴油 喷嘴法和 L-38 发动机法;液压油和齿轮油多用超声 波法和齿轮泵 法。四者差别很大。 使用油品的剪切苛刻程度:汽油机油 柴油机油 自动传动液 齿轮油 剪切稳定性指数: HSDPMAOCPPIB ? 四、热氧化安定性 ? 高分子一般在 60 ℃以下不发生明显的热氧化分解。 在 100 ~ 200 ℃开始氧化分解,如 PMA 在 200 ℃开始 分解;聚异丁烯在 250 ℃开始分解,这对多级油的 清净性有较大影响。一般不超过 1.5% 。通常多级 油比单级油多加 0.5% 的 ZDDP 。 ? 各种增粘剂在没有抗氧剂下有明显差异,但在 有抗氧剂下并无太大区别。 ? 顺序: PMA≈PIBOCP≈HSD 第七章 粘度指数改进剂 Viscosity Index Improver(VII) T6 ×× 第一节 概述 ? 轴承特性因数 C=ηN/P ? 润滑时需要润滑油有足够的粘度。油品的 粘温性质对油品的使用有重要的影响。 ? 粘温性: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程度。 ? 粘温性好 : 粘度随温度的变化小,反之称 粘温性差。 ? 发动机润滑油要求粘温性要好。原因: 低温起动和高温润滑的要求。 ? 描述润滑油粘温性的指标有:粘度指数( VI ) ? VI=0 ~ 100 时 VI= ? ? VI100 时 VI= N= ? U — 试样在 40 ℃条件下的运动粘度, mm 2 /S ? Y — 试样在 100 ℃条件下的运动粘度, mm 2 /S ? H — 与试样在 100 ℃运动粘度相同,粘度指数为 100 的 H 标准油在 40 ℃下的运动粘度, mm 2 /S ? L — 与试样在 100 ℃运动粘度相同,粘度指数为 0 的 L 标准油在 40 ℃下的运动粘度, mm 2 /S L 100 ? ? ? H L U 100 ? ? ? H L U L 100 00715 . 0 1 10 ? ? N Y U H log log log ? ? 为改进润滑油的粘温性,提高粘度指数,早在 30 年代即开始在液压油、火炮齿轮油中添加高分子 物质。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