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宋太祖的“高考改革”.docxVIP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宋太祖的“高考改革”.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太祖的“高考”改革 如同高考是当代社会永远不会被冷落的词汇一样,科举成为最能激发古人勤奋读书的 字眼。无论风霜雨雪,严寒酷暑,总有读书人心无旁骛,埋头苦读。 秉着“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择优取仕”的原则, 科举制一度成为中国历史 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人才选拔制度。 它雏形初具于汉朝, 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 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整整绵延 存在了 1300年之久。 而唐宋之际无疑是科举制度变化出现重大变革的时期。 如果说“开科取士体制, 至唐时 大臻完备”,那么宋代则将这种“完备”推向了极致。 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确,与宋代 国势衰弱、兵力不振相反,宋代文化高度发达,人才辈出。而这一局面的开创者,正是宋太 祖赵匡胤。他对科举制的改革,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废除“公荐” 唐代,考生在考试前奔走于“当世显人” (一般为主考官)之门,投献文章,赠送礼物, 以期得到他们的推荐。 考试与推荐相结合,虽对选拔人才有一定积极作用, 但也为那些达官 贵人营私舞弊开了方便之门。 唐代著名诗人王勃、贺知章、高适、李益、元稹、白居易、杜牧;名臣张说、张九龄、 裴度、牛僧孺等都有寻求“公荐”的经历。他们称主考官为“座主”,而自称为“门生”, 互相结为以提携与感恩为纽带的密切关系。 并由此而形成一种向达官贵人自我推荐、 请求关 照的诗歌类型--干谒诗。 唐代诗人朱庆馀,曾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近试上张水部》探 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 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 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 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 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更妙的是,张籍看过以后,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 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馀比作“越 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而到了北宋,宋太祖于建隆三年(公元962)九月,下诏废止了唐代以来的“公荐”制。 诏文说:“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如违, 御史台弹 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九月,宋太祖又下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 违者重置其罪。”开宝六年(公元 973年),宋太祖又再次下诏,重申这项禁令。 废除“公荐”制,使得北宋的科举选拔人才更为公正合理。 从宋代开始,凡是贡举及第 者都变成了“天子门生”。 虽然在一些书信与公文中还有恩师、 门生之类的称呼,但其含义 与唐代不同,仅作为自谦、客套的礼节性语言。 开启“殿试” 殿试,又称廷试。众所周知,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最后的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出 题。这一制度虽起源于武则天时期,却最终由宋太祖创立。 在唐代,科举分州县发解试和礼部省试两级举行, 至晚唐虽偶尔有殿试, 但并未形成定 规。而宋太祖创立殿试,则源于一场科举舞弊案。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六年,落第进士徐士廉等在朝堂外击鼓鸣冤,指控当时的 主考官李昉徇私用情。宋太祖得知情况后,立即于三月辛酉(七日)在讲武殿重新复试新科 及第的进士,当时新录取的进士有 11人,诸科28人。 在宋太祖的简单试探下,果然发现了两个滥竽充数的人 --“进士武济川(李昉同乡)、 三传刘浚材质最陋, 应对失次”。宋太祖大怒之下,毫不留情地撤去二人的功名, 将其退回 原籍,同时将主考官、翰林学士李昉降级处分。而李昉原录取的进士中,有 10人落选。落 榜进士徐士廉经过皇帝亲自复试, 才能卓越,则成为了进士。这一举措可谓是开殿试风气之 先,从此以后,殿试便成为科举考试的常态。 宋代殿试的时间一般在每年三月,地点在讲武殿(后改称崇政殿)。殿试纪律很严格, 不准考生夹带文集, 搜身后方可放行。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考, 一些关键的环节也由皇帝把 持,如选定试题、临轩策士、唱名、审定状元等前十名的名次等。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正月,宋太祖在讲武殿复试举人王式等,同时表示:“向者登 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 之弊矣。”可见,宋太祖创立殿试,也是为了杜绝营私舞弊的现象, 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为那些无权无势的寒门学子提供更多的进仕机会。 创立“特奏名” 和当今的高考一样, 科举考试中第者自然是欣喜若狂, 春风得意马蹄疾;但落第者则未 免黯然伤神,一蹶不振。屡试不第者甚至铤而走险。唐末的黄巢就是这么

文档评论(0)

kunpeng12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