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艺苑的奇葩――木偶戏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木偶是如何产生的?迄今仍无定论。据考,三国时已有木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开始用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郭秃子的故事
北齐时,出现了“傀儡子”表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
术。南北朝的木偶戏又叫“郭秃” 。相传有个秃顶姓郭的人,行事滑稽。后来傀儡戏就把他的形象搬上舞台,引导戏中歌舞,插科打诨,故有此名。
宋代是我国木偶戏空前兴盛的时期。惟妙惟肖的木偶戏,激发了宋代文人的诗兴。宋代文人咏木偶戏,虽多是借观木偶戏抒发感慨之作,但从文中可窥视出“郭秃”仍是宋
代木偶戏中的重要人物。杨大年《傀儡诗》云: “鲍老当筵笑郭秃,笑他舞袖太郎当。 ”刘克庄《无题二首》云: “郭郎线断事都休,卸了衣冠返沐猴。 ”
在元、明之际形成的陕西合阳线戏(提线木偶戏) ,至今仍保留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名“来报子” (癞疱子)。在偏僻的山村有用了数辈的 “来报子” 形象,其造型是 “发正秃”,
脸谱近似戏曲中的丑角。老艺人说, “来报子”可以演多种
人物,特点是幽默风趣的滑稽表演。 据说“来报子” 原姓郭。虽不能断定“来报子”就是“郭秃” ,但“来报子”的造型及表演特色,仍保留了北齐“郭秃”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出北齐的“郭秃”对后世木偶戏的深远影响。
木偶艺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除了艺人精彩的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
提线木偶是古老的汉族木偶戏的一种。表演时,艺人用
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线木偶
戏古称“悬丝傀儡” ,又名“丝戏” ,乃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
古老珍稀的汉族戏剧剧种,数百年来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
的演出规制,至今保留 700 余出传统剧目。一般而言,提线
木偶造型多在 0.7 米左右。关键部位均缀以提线,多的可达
三十多条,少的也有十余条,如进行特技表演还要根据需要
增加若干辅助提线。木偶人表演各种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艺的
水准,完全取决于艺人的操作技巧,这是提线木偶表演艺术
水平高低的关键。
杖头木偶是一种汉族传统戏剧。在古代称“杖头傀儡”
,
是用木杖来操纵木偶完成动作的戏剧。杖头木偶一般身高
1
米左右,装有三条操作线,两条牵动双手,一条支配头部与
身躯。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
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 因而又称“举偶”。杖头木偶的偶型有大、中、小三种,分布地域不同,各有特色。
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戏” ,约起源于清代中叶。又名“指头木偶” “手托傀儡” “掌上木偶” 。在福建南部称为“掌上班” 。它是将木偶套在艺人的手上进行表演的一种
戏剧。它体积小,操纵灵活。布袋木偶一般长 0.2 米左右,演武戏的速度, 比真人的动作快得多, 动作敏捷, 准确丰富。它因常演出汉族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并且动作活泼,所以深受儿童喜爱。布袋木偶又是很好的儿童玩具。过去常在街
头演出的扁担戏、北京的“苟利子” 、福建的“布袋戏” 、江西南昌的“被窝戏”等,均属此类。
(选自《科海故事博览 ?探索与发现》 2015 年第六期,有删改)
选文第三至第五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顺序?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报子”在造型和表演特色上仍保留了北齐“郭秃”的痕迹?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和适用能力。答题时,先浏览全文,再仔细阅读文中第三至五段,便不难发现其主要说明“郭秃”木偶戏的发展历史,看其标志性语言,壮齐时―宋代―元、明之际,答案显而易见。
答案:时间顺序。其造型是“发正秃” ,特点是幽默风
趣的滑稽表演。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