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首先需要唤醒教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首先需要唤醒教师 ——《教育就是唤醒》读后感之一 姚小敏 今天的教育,已不再是简单地讨论着“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的时候了。假如把水的量喻为知识的量的话,那么,即使我们拥有一条小溪又当如何? 当我们早已满足于我们已拥有“一条小溪”之后,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平庸和 肤浅。而在平庸和肤浅中,我们越来越背离了教育的真谛,我们充其量也就是 “知识的搬运工”——把知识从书本里拿出来装进学生的脑子里。 况且,存在的疑问是,我们所“搬运”的“货物(知识) ”又有多少能够被“搬运”到它们该到的地方? 学生学科“平均分”随着所读年级的升高不断下降的事实告诉我们,上述的“?” 号早已成为“。”号。我们只要重新表述一下就可以了: “我们所‘搬运’的‘货物’的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到达它们该到的地方。 ” 然而,我们愿意反思吗?我们愿意审视我们早已习惯了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行为吗? 一、教育就是唤醒 “教育就是唤醒”在当今中国的教育界成为热门话题。其实,这只是对 教育认识上的一种回归 。因为,“教育就是唤醒”这一论断并不新鲜,从 2400 年前至今都有名人进行论述。 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 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真正的教育是促使灵魂 的转向,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柏拉图 (公元前 427-公元 前 347年,距今约 2400年)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苏格拉底 (公元前 469—公元前 399 年, 距今约 2400年)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 价值感唤醒。 ——斯普朗格 ( 1546-1611年,距今 400多年) 第 1页共7页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第斯多惠 (1790-1866年 距今已有 150多年)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谓之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马克思 ( 1818-1883年,距今 140多年)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卡尔 ?雅斯贝尔斯 (1883-1969年) 人的一生,其生命内在的规律与生命的密码已经蕴藏了许多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生 命中与生俱来的。 我们的教育并不是全能的, 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不能够代替学生成长。 但是,我们却可以创设条件帮助他们成长。人在成长过程中,有时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提 醒。——没有考证是谁说的。 当我们认可“人的一生,其生命内在的规律与生命的密码已经蕴藏了许多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生命中与生俱来的”这一观点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人之初,性本就 既有“善”,也有“恶”。因此教育的 “唤醒”(或“提醒”),既可能唤醒了人的 “正能量”, 也可能使人的“负能量”被唤醒,或者两者同时存在。 比如,当我们把对学生的“罚抄作业”的次数要求得太多(比如 100 次)的时候,我们到底是想唤醒学生的什么?学生的责任感还是另外的负面的体验?事实是: “知识点”在有可能较为深刻地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留下印痕以及让学生“长记性” (加深了“不完成作业就要被重罚”的回忆)的同时,也在浇活了学生心灵中“与生俱来”的苛刻、残忍的种子。 如果说教育就是“唤醒” (或“提醒”),我们是否有时候该拷问自己:我们每天所给予学生的“唤醒”到底是什么? 二、教育还可能是“催眠” 对本标题必须补充说明的是: 被“催眠”后的不少学生所做的梦大部分并非美梦,更多的时候是连做梦都不会了或原本就少得可怜的美梦也破灭了。 比如,我们当中的一些老师,早已习惯了课堂教学 “照本宣科、填鸭灌输、题海战术” 三板斧。 就像程咬金同志能打败很多好汉一样,这“三板斧”不少时候很有效,我们的确让 第 2页共7页 一些“乖孩子” 能 我 殷切的期望, 然其中相当部分 被我 塑造成 “考 机器”。而另外的哪部分硬撑着听 的“乖孩子”尽管收 不多,但至少在“忍耐力” 上 得了 常的“ ” 。 当程咬金碰到了秦 或 成之 的英雄好 的 候, “三板斧”之后就“只有招架之功,无反手之力”了,然后就是逃之夭夭(不逃就有生命危 了) 。而当我 面 的学生是“会叛逆”的“英雄好 ”的 候,我 “三板斧”之后和程咬金 是有些差 的, 我 并没有“逃之夭夭” 。因 我 有第四斧和第五斧: (通常是 相体 或“剥 皮”式的 刺、挖苦、奚落)以及 制后的“催眠”——你睡你的,我 我的( 完后生命既不会受到威 ,而且工 能照拿) 。 反思我 的教育, 堂上催眠的 象 少 ?随着年 的增 ,我 的学生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少。而且,学生考 成 的不断下降,在增加了学生的“失 ”体 的同 ,

文档评论(0)

135****884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