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雷家店镇五一中心小学 叶萍
案例背景
《凡卡》是俄国 19 世纪著名作家契诃夫写于 1886 年的作品。它反映了沙皇时代无数破 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凡卡》这篇小说写 的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 作者一生处于沙皇俄国最黑暗 的统治时期,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师:谁能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
何湘源:小说讲了学徒工凡卡的悲惨生活。
胡熠:小说写的是九岁的小学徒凡卡在圣诞节前夜趁老板去做礼拜的机会, 给爷爷写信, 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恳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的故事。
何睿:这件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夜临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凡卡写完信并寄出后才入睡。 师:那么,凡卡醒来后,他的命运会改变吗? 沈龙:不会。因为他给爷爷寄的信没写地址。
龙博:也许,他会遇上一个好心的大老板,帮他回到乡下去。
众生听后议论纷纷,各有见解,各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师:同学们,我建议小组讨论,必须有理有据的说服对方。
片段二:
小组讨论、学习的场景。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陈莹: 我组认为,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制度下, 没有人会帮助凡卡的。因为好心人善 良,但又没有钱,有钱人不会同情穷人的。
刘乐: 某同学说凡卡遇上好心人,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搜集资料时, 已经知道作者笔 下的凡卡是千千万万个苦难穷人的缩影,他怎么能逃脱现实、脱离苦海呢?
陈亦舒: 除非是现代社会的好心大老板, 那凡卡才有救, 就是我们也可以帮助他度过难 关。
师:是啊,我们要联系故事背景,来理解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关注人物的命运,否则, 那会违背历史的。
师小结:即便爷爷收到了信,也不可能来接他,因为爷爷不过是一个守夜人,他无能为 力。小凡卡美好的愿望只是一个天真的梦而已,无论怎样,凡卡的悲惨命运都不会改变。梦 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然在等着他,甚至更加悲惨,因为小凡卡唯一的梦想也破灭了。
片段三:
师: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是我们前所未有的,想学习吗?
明文广:我发现文章的结构很复杂,有叙述、回忆、信的内容组成。
陈俊杰:读文章时,把信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读,它就是一个完整的部分;同样,把
回忆的内容串起来,也是比较完整的;再把叙述部分连起来,就是凡卡写信时的情景。
师:两位同学分析的非常好!文章的回忆部分,在表达方法上叫做 “插叙”。凡卡在写
信时的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
杜凯:凡卡诉说自己受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也表现了他内心极度痛苦。比如: “凡
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
师小结:文章中这三部分内容作者采用对比、暗示、反衬的表达方法,互相映衬。以信 的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上与情感上的鲜明对比,作者抓住了细节描写, 表现了凡卡一一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 写的有血有肉,真实具体,深刻感人。
案例剖析
这篇课文结构复杂,学习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从方法上, 找准突破口。同时, 激励那些细心找出问题的同学, 发挥情感功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凭借自己的
情感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相互作用, 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使教学活动顺
利进展,这样的教学互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凭借课文进行教学的。 《凡卡》的苦难生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
思考,更激起人们对凡卡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现状的愤恨。 在教学活动中,我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挖掘文本素材深层的内涵, 运用课文中包含的一切情感因素, 去扣动学
生的心扉,达到教师、作者、学生三者情感上的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而“辞”易发,情动而“理”也易明。三维目标的落实, 人文情感的拓展也在文理之中。
本课例给我留下如下思考:
、合作的实施需认真思考。
语文课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哪些问题值得在小组中讨论?什么时候讨论?这都是 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知道,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 恰当的教学形式将有助于学生 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正因为如此,以“形式切入”在新课程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 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悄然流行。笔者听过许多语文课,大多采用这一教学形式, 课堂上, 教师先提出问题,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 交头接耳, 气氛热烈, 场面热闹, 几分钟后, 教师要求各组选派代表发言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只求形式上的热闹, 表面上的活跃, 而实 际上是在赶时髦, 走形式, 为讨论而讨论, 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其实, 语文课中, 有的内容是适合问答的,有的内容是适合讲授的,有的是适合朗读的,有的是适合背诵的。 上述案例中,第一次的合作是师生之间的交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行测秒杀技巧.docx VIP
- 9706.1有源医疗器械检测用-GB_T 42062-2022风险管理报告.docx VIP
- 2025年河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FIDIC-咨询协议通用条款-2006第四版-中文翻译.pdf VIP
-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4年修订).pdf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pdf VIP
- 横河(Yokogawa)uR10000、uR20000通信接口使用说明书(中文).pdf
- 2024版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全册各单元重点知识点清单(默写).pdf VIP
- 幼儿园食育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价值与路径研究.docx VIP
- BAKERHUGHS旋转导向简介教学.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