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养娱亲“采衣”匾勉励后学“读书图”.docxVIP

孝养娱亲“采衣”匾勉励后学“读书图”.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孝养娱亲“采衣”匾勉励后学“读书图”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顾廷龙补书“采衣堂” 当代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曾在谈论古建筑、园林艺术的文章中,把联对、匾额比喻为“正如人之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正因为如此,在我国一些古建旧宅中的厅堂上,匾额确是不可或缺的。 我祖上业医、经商,留传下的老宅虽非官绅宅第,但亦有嵌着“载锡之光”砖雕门楣的墙门、厅堂,大厅上原来也有块堂匾,名为“衣堂”。直至文革“破四旧”时,这块放入柴房很久的堂匾才被彻底砸毁。堂名“綵衣”,典出古代“二十四孝”故事。《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旧时遂以“彩衣娱亲”表示孝养父母。时至今日,善待老人、孝养父母,仍是值得发扬的传统美德。 1988年暮春,我在一位时在市文管会工作的友人书斋中品茗闲谈。听说他下周将出差赴沪拜访顾廷龙先生,请顾老为文保名胜书写匾额和题写书名。闻此,我就将早有心愿请顾老补书“綵衣堂”匾的设想向友人谈起。友人随即嘱我,把请求顾老题写“綵衣堂”匾的“理由”写于纸上,以便他在代求转恳时面呈顾老请求赐墨。 一周后,我果然在友人手中如愿以偿地拜领到了顾廷龙先生题写的“采衣堂”榜书墨迹,墨迹纵38厘米,横78厘米(图1)。当时真是兴奋、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顾廷龙(1904-1998年),字起潜,号匋,江苏苏州人。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图书馆事业家、古籍版本目录学家、古文字学家,又是一位在书法艺术上具有独特风貌的书法家。1963年秋,他曾与时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陶白(兼工书法,擅文物鉴赏、收藏)、潘天寿、王个簃四人一起代表中国书法家访日,交流书艺。他题写“采衣堂”堂匾时,已八十五岁。时任上海图书馆名誉馆长、文化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是一位为保存、整理、研究、开发中国古籍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前辈。他于书法,善金文大篆、真书、行书,作书功力深厚,讲究字的骨力和结构。书风丰茂雄浑,质朴古雅。如所书“采衣堂”正楷,运笔坚凝沉着,点画工稳雅致,看似平淡,实蕴神妙。诚如清人刘熙载在论书中有称:“书能笔笔还其本分,不消闪避取巧,便是极诣。”将它来品评顾老的楷书艺术是最为恰当的了。 加上就我所知,自“文革”结束后,顾老就非常关心家乡苏州的文化事业,对苏州园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多次与陈从周等专家一起实地踏勘,并陆续为整修一新的苏州园林名胜、文物古迹书写了不少匾额和题词。如近代学者俞樾故居曲园的“乐知堂”、怡园的“藕香榭”匾额以及虎丘“平远堂”、石湖景区的“吴中胜景”牌坊等,多出自他的手笔。又如《苏州文物资料选编》、《苏州史志》,著名史学家顾颉刚遗著《苏州史志笔记》等书的封面都由他题签(图2)。这些也是我有意请顾老补书“采衣堂”堂匾的原因之一。 再说上文提到我转请顾廷龙先生补书“采衣堂”堂匾的“理由”,内中有着一段逸事,在此也略谈一下。 我祖上“衣堂”匾,原本出自“长洲(今江苏苏州)章钰”手笔。章钰(1864-1934年),字式之,号茗簃。早岁肄业于紫阳书院学古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进士。擅长金石、版本目录及掌故之学,为近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校勘家、藏书家。家藏书达万卷以上,取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序》中“吾所抄书,今若千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衣,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之语,遂将书斋命为“四当斋”。章氏去世后,藏书全部寄赠燕京大学。1938年,在抗战战火弥漫中即由顾廷龙先生抢编成《章氏四当斋藏书目》三卷。由此可见顾廷龙先生对这位同乡前辈的敬重及两人志趣的相契。这也是我恳求顾廷龙先生补书“綵衣堂”堂匾的根本原由。 尤其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在我获得顾廷龙先生墨宝之后的次年,我有幸在时任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苏州园林局顾问的王西野先生(1914-1997年)“霜桐野屋”书斋,见到了心仪久仰的乡前辈顾老。记得顾老是应邀出席苏州市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一千周年诞辰暨天平山南麓范公祠前“先忧后乐”牌坊(牌坊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即为顾廷龙先生书写)揭幕仪式而回苏州的。承蒙西野翁的引荐和介绍,我才向顾老说起去年曾请友人转求他补书“綵衣堂”堂匾事。顾老听了之后,莞尔告知我,他将“綵”字写成“采”的原委。“采”通“綵”,由于常熟翁氏(心存、同龢父子)有“衣堂”,故改书“采”字以示区别,其义不变。聆此教诲,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前辈学人不独学识广博,而且治学从艺处处一丝不苟。受此教泽,可为我受用终身。 二、从吴雨苍《采衣堂读书图》说起 我于1988年暮春,有幸获得了顾廷龙先生补写的“采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