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下散落的背景.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屋檐下散落的背景 手抄的谱牒 他的喘息与哮鸣,俨如深巷里穿过的风声,迅疾、游动,却只有间歇,没有消减,偶尔的几声咳嗽,使身体的姿势越来越往下佝着,消瘦的脸上,几乎是皮包骨,额头皱成一隙一隙的,那浑浊的双眼分明有咳出的泪痕。日头(阳光)在屋檐下垂出斜线,刚好落在他脸上,形成黑白的暗影,凛冽、恍惚。他一说话或者咳嗽,喘息就急促了,似乎呼吸很难接上。我不忍心让他继续说下去,只好拿过他拽在手里的手抄谱牒,示意他歇会儿再说。 手抄谱牒是苎麻线合订的,厚厚的几本。每一本的封面,都是用年画的背面做成,纸张不仅已经泛黄,而且布满了污渍,边角也卷了起来,瘦金体的字迹还算清晰——《桃溪潘三仕宗谱》《桃溪尚书第潘氏支谱》,均为潘述子抄录。而内页呢,是名堂纸(竹纸)构成,正反面是一张像十六开大小的名堂纸对折,折边并没有裁开,页面上抄录的文字都是蝇头小楷。尽管,相比族谱,抄录简略,且每一行都夹杂着繁体字,读起来不太顺畅,我还是看到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族群源起和过往的脉络。 村庄的历史,好比是山涧里的水,往往源头是被遗忘或者忽略的。即便在古老的桃溪村,也不例外。好几次,从村头走到村尾,一路上我看到好几家都关门闭户,门上挂着一把永固牌的铁锁。我找到七八个上村民打听,他们很少有人知道村庄开基始祖是“洞明文学地理,精堪舆之学”的潘逢辰——他是在唐广明年间(880年),就从徽州歙县进入婺源鹅峰山下建村了。甚至,有的村民还没有开口,我就从他们诧异的神情读到了结果。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没有回程的旅行,村庄却需要循环往复。在青山围裹、列峰为屏的桃溪村,族人先后开辟了八条通往山外的古道,而我,也只沿着指路碑徒步走过其中通往甲路、洪村的二条。没想到,山村的公路通了,古道就沦落到了废弃与荒芜。有的路段断裂,路亭坍塌;有的路段失去路径,有的路段直接让大茅、双钩藤、荆棘,以及免枧(檵木)网紧了。萝樱(金樱子)、牛郎挡(南五味子)、吊梨丁(刺梨)随处可见。有谁会想到,桃溪村从古道上迁徙出去的除了邻近的孔村、豸峰,还有松山、和睦、大呈、峡石、沙洋、莲塘等十多个村庄。往往,祠堂、谱牒是进入一个村庄的入口。然而,桃溪村里村外,潘氏宗祠、尊德祠、仰贤祠、乡贤祠、瑞滋祠都荡然无存,明代宰相严嵩题写的“潘氏宗祠”匾额也下落不明,已很难找到村庄历史遗存的信息,只有从潘述子老人多年前抄录的谱牒,以及民间传说中去还原了。 桃溪村的繁衍兴旺,得益于潘氏四世祖潘初。潘初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七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有一天,母亲带他去村口登楼游览,他忽然开口说话,说自己将在三十六岁离开人世。没想到,潘初第一天开口说话,竟成了谶语,他死于三十六岁。诡异的是,相传在潘初少年时,他家中请一位风水先生选墓地,到了午时还没有结果。母亲便叫潘初去杨梅坞口请风水先生回来吃饭。潘初在山底望着风水先生,只说了一句“猪母星下巢”。风水先生返身一看,果然见山底有一块“猪母星下巢”的绝佳墓地。风水先生返回潘家,惭愧地讲明来龙去脉,说你家已出高人了,饭也顾不上吃,就匆匆告辞了。后来,潘家依照潘初的选择,将二世祖潘仁厚葬在了坐北东朝南西的“猪母星下巢”风水宝地上,并在墓前用青石凿了一只水槽,无论干旱还是多雨,水槽始终不涸不满。民间的说法,“家”字是房室与猪的组合,养殖的猪母有超强的繁殖能力,是专门用来下小猪(猪崽),而“猪母星下巢”的墓地,恰恰应合了这一说法,让潘家开始人丁兴旺,事业发达。于是,桃溪村科第绵延,有了“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贵。我曾在民国版的地方志找到载记,桃溪村自宋至清入朝为官者有一百二十六人,其中有著述传世者六十二人,著作达一百五十六部三百三十五卷。 从老人抄录的谱牒上看,桃溪村自建村以来先后组织修谱七次:第一次修谱于南宋理宗咸祜乙丑年(1265年)至度宗咸淳乙酉年(1289年),由族人潘甫历时二十八年修成;第二次修谱于明朝洪武癸丑至甲寅年(1373—1374年),由族人潘侃与其子潘迥历时两年修成;第三次修谱于明朝永乐庚子年(1420年),由族人潘敬善、潘衮生主持修成;第四次修谱于明正德丁丑到戊寅年(1517—1518年),由族人潘珏提出,同族嵩阳、闲庵、直庵、南峰等人协同,聘请休宁名士程师鲁编纂,至正德十一年,由族人潘选、潘旦共同参与修成;第五次修谱于万历三年(1575年),由族人潘子温主持,并请时任吏部尚书楚荆太岳张居正作序;第六次修谱于崇祯辛未年(1631年),由族人潘之祥主持;而桃溪潘氏由族人潘光杰主持修谱是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那应是最后一次了。 这,仅仅是桃溪潘氏世系在谱牒上一百五十年的断档吗? 倘若,我没有进入桃溪村田野调查,是否还会有人提起桃溪潘氏的谱牒呢? 谱牒在乡土中国,类似于一个村莊族群基因的线性简述,内里宗族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