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初中语文第二课堂盐文化普及策略探究.docxVIP

初中语文第二课堂盐文化普及策略探究.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第二课堂盐文化普及策略探究 摘 要:盐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不仅与人类历史相关,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呈现。本论述以唐诗宋词为例,在初中语文第二课堂开展盐文化的传承与普及,以盐人盐事为题材,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运用于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从而形成盐文化特色初中语文第二课堂。并对现代语文拓展教学和初中语文特色课堂构建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语文;第二课堂;盐文化;普及 盐为百味之祖,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盐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简史。盐文化以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呈现,以独具特质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而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本论述以唐诗宋词为例,开展盐文化第二课堂拓展学习,普及盐文化知识,梳理盐文化的演绎过程,关注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期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好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促进初中语文义务教育的实践性和多元化。 一、盐文化内涵特征 (一)盐文化人物形象 (1)盐民生活 唐代在第五琦进行榷盐法改革之后,实施盐业管制,盐民归盐铁使管辖,对私贩现象加大了追究与处罚力度。盐民生活较为困苦。杜甫的《盐井》诗,就生动刻画了当时盐民的生存现状。“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官府收购价格低微,每斗只有三百钱,而转手之间,每斛(十斗)就变成了六千钱。像这样艰苦而收入微薄的劳作,只有处身于社会最底层的盐民还在默默坚持。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用诗记录下来的真实历史”。杜甫所描述的唐代盐井生产和盐民生活真实可信。 宋代盐法,比唐代更要严峻。生产和贩卖私盐都是犯罪。北宋词人柳永最著名的就是乐府体裁的《煮海歌》。在诗题后注明了“悯亭户也”四字,亭户,就是盐民。明确表示这是为同情怜悯亭户而作。《煮海歌》语言平铺直叙,开门见山的指出了当时盐民没有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条件,其唯一“衣食之源”就是煮盐。全篇32句,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说明了造成盐民贫困的原因。描述了当时的制盐过程,也以诗人的悲悯对盐民的艰辛发出感慨。诗人在最后悲愤地发问:“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2)盐官盐商 除了关于盐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白居易在新乐府诗《盐商妇》中则是以批判的形式,描绘了“小家女”嫁给盐商一夜暴富奢靡无度的生活场景。“盐商妇,有幸嫁盐商。终朝美饭食,终岁好衣裳。”深刻地揭示了盐商巨额财富来源于:“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正是因为实行盐铁官营,盐商不属州县管辖,而直属朝廷盐官。每年应当上交的盐利,大部分都被盐商截留,中饱私囊。 唐代诗人元稹在《估客乐》中批判了无良商贾们卖假贩私,官商勾结,依靠偷税漏税的方式追逐暴利的社会现象。“小儿贩盐卤,不入州县征”,贩盐卤即为贩私。 宋代王安石不仅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因“王安石变法”而闻名。其《收盐》诗“州家飞符来比栉,海中收盐今复密。穷囚破屋正嗟郗,吏兵操舟去复出。海中诸岛古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不煎海水饿死耳,谁肯坐守无亡逃。尔来贼盗往往有,劫杀贾客沈其艘。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表达了希望放弃“与民争利”的盐铁官营政策,因为百姓生活本来就很困苦,如今为了完成盐课,生活就更加艰难,只会逼迫盐民陷入绝境做劫杀商旅的海盗。 (二)盐文化风物习俗 (1)风物人情 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君从九卿来,水国有丰年。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以诗意的笔触记录了经济繁荣,市井一派繁忙景象的唐代宣州。由此可见,在古代,充满鱼盐布帛的市井是市场和经济的重要象征。 柳宗元《柳州峒氓》:“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形象地描述了柳州峒氓的民风民俗。与汉人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听不懂的方言乡音,用碧绿荷叶包着饭去赶集买盐,再用青色的竹叶将盐带回山村。 唐代诗人吕渭《状江南·仲冬》:“江南仲冬天,紫蔗节如鞭。海将盐作雪,出用火耕田。”以诗意的句子勾勒了一幅江南水乡冬天,物产风物的美景。状若皮鞭的紫色甘蔗拔节,而洁白如雪的海盐铺满了滩涂与盐田。 韦应物《送唐明府赴溧水》:“鱼盐滨海利,姜蔗傍湖田。”虽然描写的是捕鱼晒盐,种植姜蔗等诸如此类的经济活动,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希望发展经济生产,百姓安居乐业的心愿和场景。 唐代“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在一首《送淮阴孙令之官》写到:“鱼盐桥上市,灯火雨中船。”描绘了集市之上,卖鱼贩盐,人流攒动,灯火闪烁,舟楫穿梭的一幅繁荣景象。 (2)食盐习俗 以水果蘸盐待客,应是古代食盐习俗。李白《梁园吟》:“玉盘杨梅为君设,吴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