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丛花?初春病起
一丛花?初春病起
苏轼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 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 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译文】
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还很寒冷,美丽的春天依然被冰雪覆盖着。不光春天 来得迟,它托东风带来的消息也被人们疏忽了,只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了些许春 意。不过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毕竟已是大地春回,厚被子盖着有些热了,就 连那报时的钟鼓声也清脆圆润起来。
早上起来太阳初生,被山遮住了一半,远处的楼阁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中。春 天已到,人们开始计划着外出踏春了,想必郊外的桃花杏花已经争相开放了。我因 为生病没有心情出去游玩,只想懒散的躺着,一直睡到日上三竿。
【注释】
⑴一丛花:词牌名,双调,七十八字,前后段各七句,四平韵。康熙词谱载此 调只有此体,宋词俱照此填,惟句中平仄小异。
⑵春浅腊侵年:在阴历遇有闰月的年,其前立春节后较迟。春浅,春天来得早。
腊侵年,因上年有闰月,下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腊,岁终之祭,祭日
旧在冬季后约二十多天,称为腊日。
⑶春妍:妍丽春光。
⑷东风有信:曹松《除夜》:“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东风,春风。
⑸衾(q in):厚被。
⑹清圆:声音清亮圆润。
⑺寻芳计:踏青游览的计划。
⑻少悰(c dng):少乐趣。
⑼疏慵(y eg):疏懒;懒散。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熙宁九年(1076年)的春天。此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赏析】
此词抓住“初春”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情景和特有的心理感受,描写词人初春 病愈后既喜悦又疏慵的心绪。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二句,写春寒犹重,而用腊侵、雪破表述,
起笔便呈新奇。“东风”二句进一步刻画“今年春浅”的特色一一不光春来得迟,而 且即使“有信”也“无人见”,春天只“柳际花边”露了此“微意”。这既表现了这 年初春的异常,同时也暗中透露了词人特有的乍觉乍喜的心情。 此处“微意”和“柳 际花边”启人联想,含蕴深细,极见个性。接下去“寒夜”三句,直抒感受和喜悦 心情: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暧”了,就连那报时钟 鼓,也觉其音韵“清圆”悦耳。
“寒夜”以下三句,感觉兼有想像在内。其实并不必真暖和,却仿佛暖和了, 暮鼓晨钟其实也还是平常的声音,却仿佛格外清圆了,写早春极细。这和下片“初 日” “楼阁”句并用杜甫《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 晴。”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之一:“旧注,俗以钟鼓声亮为晴占。”亦与此词意合。 至此,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
下片前二句写初春晨景,仍贴合着“病起”的特殊景况,只写楼阁中所见所感,
“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这既是初春晨景的真实描绘,又符合作者独特的环境和心理感受。以下二句又由眼 前景而说到游人郊苑寻芳,进而联想到“小桃杏应已争先” 。“争先”即先于其他花 卉而开放,此处只说推想,未有实见,还是紧扣“初春病起”的独特情景落笔,写 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这四句与上片前四句写法上有所不同, 上片前四句叙事兼写景,景是出以虚笔; 下片四句写景兼叙事,景则有实有虚。这样不但避免了重复呆板,同时也符合词人 病起遣兴的逻辑。上片写日出之前初醒时的感受和心情, 故多臆想之辞,病起逢春, 自然兴奋愉悦;下片写日出之后,见到明丽的晨景,故以实笔描画,这既合乎情理, 又为下文蓄势。词人由眼前景,自然会联想到寻芳之趣,联想到楼阁之外明媚春光
之喜人,因而理应也“作寻芳计”
之喜人,因而理应也“作寻芳计” 0
最后三句“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陡然逆转,与前景前情大异其 趣。这曲折的波澜,实际上却仍是紧扣“病起”二字。因为尽管春回大地,而病体 方起,毕竟少欢乐之趣。“疏慵”对“少悰”,“爱眠”应“衰病”,“日高眠”合“寻 芳计”,这样上文逢春情绪到此处一跌。这种心理上的变化,正是“病起”者特有的, 对此,此词表现得刻细腻,真切动人。
清人黄子云说:“诗不外乎情事景物,情事景物要不离乎真实无伪。一日有一日 之情,有一日之景,作诗者若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则固景无不真,情无不诚矣。”
(《野鸿诗的》)苏轼这首词恰是“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笔一下之“景”,无论 为虚为实,“无不真”;笔下之“情”,无论是喜是优,“无不诚”,这原因就在于他抓 住“初春” “病起”这一事的特殊情景,写出了作者的个性、襟怀和心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