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
首都师范大学 张汉林
在孔子思想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常会引用一个源自《论语·乡党》的经典故事,以阐
明孔子“仁”的思想。这个故事的原文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在马棚起火的情况下,孔子关心的是人,而非马;由此可见,孔子不仅主张“仁者爱人
”,更是身体力行。这是教师教学的逻辑。但是,在今天,“问人不问马”是一个比较寻
常的行为;如果哪个当权者在灾难发生时,敢于“问马不问人”,恐怕会受到不少的非议
。在这种情形下,今天的学生真的能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出孔子的“仁”吗?要回答这个问
题,恐怕就要从孔府马厩中的人与马说起。
一、孔府马厩中的“人”
①
这个故事发生在孔子仕鲁期间,当时孔子 50 余岁,职位应该是大司寇 。
《宋书·志第八·礼志五》载:“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
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逸礼》与古文《尚书》同发现于孔子住宅壁中,其真
伪历来就有争议。故此,天子驾六还是驾四,在古代长期争论不休。不过,自 2002 年洛
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发现以来,“天子驾六”便不证自明。这就
意味着《逸礼》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那么,孔子该驾几匹马呢?孔子时任鲁国大司寇,其爵位有卿与大夫这两种不同的说
②
法 。按照清宦懋庸的说法,孔子的爵位为上大夫,按当时的待遇,他家的马棚,该有 5
③
辆车,20 匹马。 即使按照“驾三”的算法,孔子家的马棚也有 15 匹马。15-20 匹马,需
要多少人来养牧呢?
《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凡颁良马而养。乘之,乘马一师,四圉;三乘为皂,皂
一趣马。”也就是说,4 匹良马需要 5 个人(4 个圉人和 1 个圉师)驯养;12 匹良马需要
16 个人(12 个圉人、3 个圉师和 1 个趣马)驯养。又载:“驽马三良马之数,丽马一圉
,八丽一师。”即,16 匹驽马需要 9 个人(8 个圉人和 1 个圉师)驯养。以上均是针对王
①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朝中还任过司空,不过为期很短。
②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九州出版社,2011 年,第 22-23 页。
③ 转引自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 200 页。
1
室之马而言。孔子身为诸侯国的大司寇,其家中之马当然无需这样精心照料。我们放宽些
,假使 1 个圉人能照顾 3 匹马,孔子马棚中有 15-20 匹马,起码也得 5-7 养马人。
这几个养马人,其身份地位如何呢?
《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
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
圉,牛有牧,以待百事。”皂和圉人都是养马的奴隶。皂为马厩而有员额者,因其衣皂色
得名。圉人则身处社会最底层,因为在春秋时期的人们看来,皂是第五等级,圉人则在十
等之外。无独有偶,《国语·晋语四》亦云:“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皂隶和官宰作为家务奴仆,排在庶人和工商之下,居
于社会最底层。由此推知,孔子家的养马人,其社会地位应该不高。
二、孔府马厩中的马
前文已言,孔府马厩中可能有十余匹马。这些马,对于春秋时期的人,尤其是对于孔
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1.作为“生命之物”的马
马,当然首先是活生生的一条命。在一些人看来,孔子作为圣人,理应仁爱万物,怎
①
么能不问马呢?比如,韩愈就认为:“圣人岂仁于人,不仁于马。” 当代学者马志林也
认为,《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既然“孔子爱鱼而留有余地,爱
鸟而不出其不意,更何况是作为驾车之用的马呢?”②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可能是句读的问题。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除“乎”字下绝
句,还有一种可能:“一读至‘不’字绝句”。即:“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清武亿则主张这样断句:“厩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