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pdfVIP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毛泽东词二首 毛泽东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景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 2.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2、点拔串联法 重点、难点 1.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2.对比手法的运用。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课内美读成诵。 二、朗读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课堂教学环节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 志)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二、了解文体和背景知识。 1.这是一首词。词兴起于隋唐,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 ”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诗余”(如《草堂诗余》),“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 乐府”(如《东坡乐府》),“乐章”(如柳永《乐章集》),“歌曲”(如《白石道人歌曲》)等 。它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用来决定这首词的字数 、句数和平仄声韵,叫“词牌”。如“沁园春”就是词牌。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 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依字数多少来划分,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 字以上)。例如《采桑子重阳》共44个字,属于小令;《沁园春长沙》共114字,属于长调。 词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 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 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 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 2.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 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 峰。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在这一时期,他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 会,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 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 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 会日刊》载:“毛泽东先生……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 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入粤。”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四、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全班诵读,背诵。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赏析课文 课堂教学环节 一、赏析课文上阕 1、问:上阕描绘了几幅图,请概述。 答: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2.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①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 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②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有些成分省略,那位同学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把词的 大意说一下? 答:在

文档评论(0)

xinxinas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