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组:芜湖市滨江公园生态评价系统讲解.docxVIP

第十组:芜湖市滨江公园生态评价系统讲解.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景观生态学课程设计 芜湖市滨江公园生态评价系统 专业: 09 地理信息系统 组员:王若男、王慧、王涵 周行行、孙荣、张玲、 李晶晶 第十组:芜湖市滨江公园生态评价系统 一、 选题背景 芜湖市滨江公园位于城市西部的长江沿岸,北起芜湖造船厂,南至鲁 港大桥,全长 9.5 公里,宽度 100— 200 米不等。这一带历史上曾有“吉祥 寺”、“码头寺”、“李鸿章故居”等建筑群和明清古民宅街坊,现存的 古建筑中也有“中江塔”、“天主教堂”、“海关大楼”等,历史遗存和 文化底蕴十分丰厚。 同时,芜湖滨江公园有三大特色:一是进一步完善加固了城市防洪功 能, 2007 年汛期前,防洪墙的改造就已全面完成,抵御了百年不遇的长江 洪水;二是交通功能, 2008 年年初贯通的临江桥,沟通青弋江南北,打通 了芜湖江边的南北通道 ; 健康路的建设以及中江塔地下通道则形成了局部 小循环,减轻了主要道路的交通压力 ; 三是景观建设 , 组成了长达 2 公里的 滨江风景区 , 集防洪、文化、景观、交通、商贸、休闲、旅游等诸多功能为 一体,突显的新时期滨江景观的人居环境。 因此,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应用功能结合的设计,优越的地理 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为实地调查提供条件。 二、 选题思路 确定选题: 经小组讨论,最终选定芜湖市滨江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 1.1 滨江公园位于芜湖西部长江沿岸,道路交通方便,方便小组成员到 实地调查; 1.2 滨江公园是集城市防洪、娱乐休闲、商业购物、旅游开发于一体多 功能公园,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方便资料的查找和分析。 研究思路: 2.1 查阅文献和其它城市滨江公园生态评价系统的案例,制定研究方案。主要结合芜湖市滨江公园的防洪、交通、景观三大特色,把研究内容分为防洪、交通两个方面,进一步细化为四个方向如下: 滨江公园的景观设计分 防 洪 防洪墙的防洪能力(承载力)评 研 究 滨江公园的廊道价值和交通贡 交 通 包含滨江公园的芜湖市旅游路线的拟定 2.2 按照研究方案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并拟定进度安排。根据设想的 结果,收集数据资料,并处理数据,等到初步分析结果; 2.3 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具体的功能分析; 2.4 由分析结果, 小组讨论得到最终结论, 并撰写总结报告和 PPT设计。 三、 技术方法 结合芜湖市滨江公园的特色功能,研究内容包括两点:防洪功能和交 通分析; 防洪功能 1.1 滨江公园的景观设计分析 一个城市的临水地带通常是城市景观的重点,在建设防洪水利工程的同时对其进行景观设计,设计要“以人为本”,改善周边地区环境质量并增加临水地区的商业开发价值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活动空间。 ①安全性。包含滨江公园带的防洪墙在内芜湖市已兴建钢筋混凝土防 洪墙 12.6 公里,有效缓解了应对洪水的压力; ②生态性。滨江公园内植被覆盖率不高,娱乐休闲设施建设并不完善, 环境治理有待解决。 ③特色性。滨江公园按“把长江引入城市,把城市融入长江”的理念 建设了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如中江塔和临江塔的结合; ④市场性。滨江公园边建设的商业街,由于销售对象定为名流人士, 很少市民去消费,使商业街的实际使用价值降低。 1.2 防洪墙的防洪能力(承载力)评价 1.2.1 高程分级图的制作思路: 1 评价因子的选择 , 包括: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参评因子的选取, 随评价要求的不同和目的而不同。 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根据区域的特点对每一个评价因子进一步划分 不同的评价指标 3 评价指标的量化 : 按作用的大小赋予不同的数值(专家打分法) 4 建立评价模型 : 记分模型 n A= PA ij i i=1 A:土地单元总分值; Pi :第 i 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Aij :第 i 个评价因子的 j 个等级评分值; n:为评价因子的个数; 1.2.2 研究方法 :对于这一模块我们利用 ERDAS软件的建模工具进行防 洪墙的防洪能力的评价。 评价因子的选择 根据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因子,选定评价的指标(历年该地区的水位 数据、年暴雨日数、地区的高程),我们只根据高程进行分析 评价因子确定后,进行评价因子的量化分级,地区的高程的等级划分, 我们主要根据历史洪灾的水位数据进行划分,共分为 4 个等级如表 1: 表 1 指标值和等级划分 指标值  等级划分 a 级:  10 年一遇水位  1-(ha) b 级:  20 年一遇水位  2-(ahb) c 级: 50 年一遇水位 3-(bhc) d 级: 100 年一遇水位 4-(chd) 共有 4 个临界值 5-(dh) 建立评价模型 2.1 利用 ERDAS软件的建模工具( criteria function )分别生成高程 (海拔)因子分级量化专题图 图 1 建

文档评论(0)

153****8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