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课件设计.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品师者语录,悟圣人智慧 学习目标: 1、朗读文本,梳理脉络,明确孔子的政治主张。 2、品味语言,理解体会孔子辩驳的智慧。 第三单元——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初读,走近孔子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四书”“五经” 2、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3、疏通字词 夯实基础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fú)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f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跳读,梳理文脉 1、文中出现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师生针对什么内容(概括)进行了几次对话? 补充背景 季氏,即季孙氏,春秋鲁国大夫。 颛臾,春秋后期鲁国的一个小的附庸国。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不伐 伐 品读,深度探究 1、冉有和孔子的三次对话,围绕“伐”“不伐”怎样辩驳的? 品味语言,分析双方辩驳的具体内容 并揣摩其当时的态度(或心态)? 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第一次对话 内容? 态度(或心态、心理)? 试探,遮掩, 首鼠两端, 模棱两可 直截了当, 态度鲜明, 坚决反对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第二次对话 推脱辩解, 吞吞吐吐, 推卸责任 步步紧逼, 严厉批评 内容? 态度(或心态、心理)?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第三次对话 退无可退,实话实说。 口是心非,暗里赞同 声色俱厉 —花言巧语 强词夺理 内容? 态度(或心态、心理)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谓季氏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僭用天子用的乐舞,从根本上背离了人臣之道,无视人臣之礼。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从具体的事件中, 抽象出普遍的哲理。 预见性 不能删 品读,深度探究 2、孔子有怎样的政治主张? 3、《论语》从始至终充满着智慧,这种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它不仅体现在精彩的言论、深刻的格言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孔子运用了怎样的辩驳方式? 品读,深度探究 3、孔子运用了怎样的辩驳方式? ①正面推理论证 ②反面论证 ③引证、喻证、排比论证、反问、对称的语言 孔子辩驳的智慧 ④从具体的事件中,抽象出普遍的哲理(理论的高度) ⑤把事物观点放到矛盾对立的转化关系中(哲理的深度) ⑥正确的做法引导 ⑦预见性 言辞激烈层层深入步步紧逼 多层面多角度的论证逻辑 “ ” “ ” *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