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梁衡 诗曰:霞落青山晚照明,客居人间归欲行。掷笔幽谷我去也,文章万卷留后人。 徐霞客是伟大的旅行家,他一生足迹遍及现在全国的21个省 ,经30年撰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那么,他的最后一篇游记写于何处?这个问题很少有人注意。20XX年11月8日,我到云南宾川县的鸡足山寻访古树,偶揭谜底。 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12月22日来到鸡足山,住了30天,每天写一篇游记。后应丽江土司之邀下山,第二年8月又再返山上,日记续写到9月14日,是为《徐霞客游记》的最后一篇。两次共考查记录了25寺、19庵、27静室、6阁和两庙,及山上的各处风景。在这里他站在鸡足山顶,还有了一个伟大发现,纠正了《水经注》中关于长江源头的错误,指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 徐霞客在这棵杉树下告别旅行人生 一日,他忽生足疾不能行走,丽江土司就派来了8个壮汉,用竹椅将他抬下山去一起送到湖北的江边。150天后他坐船回到江阴老家,不久便去世了,享年54岁。 徐霞客在山上借宿于悉檀寺,是一家皇家寺院,金碧辉煌为全山之最。寺前一棵古杉挺身独立,直向蔚蓝的天空。他下山时扶椅来到路口,伸手摸一摸伟岸的树身,又来到涧边默默地注视着湍流的飞瀑。平时他最喜在这里观瀑,日记中写道:“坠崖悬练,深百丈余”“绝顶浮岚,中悬九天”。这时晚霞烧红了整个山谷,正当冬日,叶落满山,倦鸟归林。他知道,这次不是短暂的回乡休憩,而是客居人间,要大辞而去了,便从怀中掏出一支已磨得微秃的毛笔,挥手掷向幽谷的水雾之中。他伫望良久,想听一听生命的回声。那支笔飘摇徐下,化作了一株空谷幽兰,依在悬崖之畔,数百年来一直静静地绽放着异香。人们把它叫作《徐霞客游记》。 悉檀寺惜毁于文革之中。当时先后有1300名红卫兵上山,将84名僧尼全赶下山去,文物被洗劫一空,只卖掉的废铜就有5万多公斤。我上山时寺院已是一片废墟,连一片完整的瓦都找不到了。幸好建寺时栽的一棵杉树还卓然而立,300年来它一直静静地守望在这里,像等待什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说:“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古杉年年望穿眼,终于望到我这样一个找树的人。缘分是什么,就是圆圈套圆圈,总会套住一个人。我今由树及山、由山及人,上溯近400年,环环相套竟能与徐霞客相逢,还真有缘分。“徐霞客小道”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应于树下刻一石:“徐霞客驻足投笔处。”他一生旅行的句号是画在这里。又可在古寺废墟上建一座徐霞客博物馆。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但博物馆却少得可怜。瑞士人口不到900万,就有1100座博物馆,而我们全国到20XX年底才有5136座。 用各种借口留住历史,是今人对后人的承诺。 石兽一口吸尽长江水 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是力量和美的化身。据闻一多考据,这图腾的原型最初是蛇,后又加了鹿、虎、狮等形象。今人又考证了当年黄河流域出土的鳄鱼化石,可能龙中又杂糅了鳄鱼的多鳞而凶猛。这个图腾既能屈伸而飞腾,又美丽而威严,拿来作一个民族的名片是很骄傲的。 古代为神化皇权,就说皇帝是真龙天子。而老百姓更崇拜真龙,让它无所不能,护佑百姓。人的第一需要是水,就让龙来管水,尊之为“龙王”。没有雨水时向它要,水泛滥时又让它来治。中国大地上到处有龙王庙,我还记小时村里久旱不雨,村民头戴柳枝圈、抬着龙王像求雨的情景。民间传说的时间愈长,神就造得愈细致,人们也在尽情享受自己的想象力。于是就让龙生了九个孩子,各司其职,所谓“龙生九子”。各种传说版本不同,但有一个目的:人想要什么,就让龙生一个儿子去干什么。比如,古代石碑很多,谁来驮?就生一个贔屃(bixi)力大驮碑;人想发财,就生一个貔貅,有口无肛,只进不出,让它来聚财。貔貅成了经商之人佩带的吉祥物;人间水患多,就让龙生一个八夏来镇水,八夏嘴阔肚大,能一口吸尽江河水。常放于桥头、江边。北京石刹海的后门桥下就有一个。 八夏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但我见过一次。20XX年5月21日,湖北赤壁组织了一次作家采风。我们在浩瀚的江面上兜了一圈风后弃船登岸,沿着人工凿的石磴爬升到高高的路边。就在这路与磴的交接之处,有一只石兽静静地蹲在树阴下,它就是八夏。我当时首先是被它的美所震撼。这个龙子不是长蛇形,而是狮虎类的兽形,周身鳞片,蹲卧在地,引颈吸水,一口呑尽长江水。它的发力点在腰部,背弯成了一面弓,那一根绷紧的弧线构成了这件石雕的主旋律:力量感。双脚柱地、怒目圆睁更加强了吸的力度。而口中正在吸的水却被设计得很小,只有兽的一只爪子大小,让你尽情地想象它是怎样轻松地一口吸尽长江水的。苏东坡《赤壁赋》里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三国演义》里的火烧赤壁,都让它一口吸到肚子里去了。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