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定义
1.1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
1.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医疗器械已知和未知作用引起的副作用、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等。副作用:是治疗使用的医疗器械所产生的某些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作用。
2.医疗器械的使用检测
2.1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验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及产品合格证明等资质,压力容器类等特殊医学装备需具备相应的特殊生产、经营资质。
2.2压力容器类医疗设备在安装完毕投入使用前,须邀请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设备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进行检测,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并粘贴合格标记后方可投入使用。灭菌类医疗设备每日开机前均需进行功能测试,测试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常使用。
2.3计量器具类医疗设备须按照《计量法》的规定定期进行计量检定,检测合格后方可继续用于临床使用。出现运行故障的医疗设备,在维修后,也须申请计量检定。严禁检测不合格的医疗设备用于临床检查、治疗工作。
2.4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每月进行维护、测试,保证设备性能良好、功能完备备件齐全,时刻处于待用状态。
2.5辐射类医疗设备每年邀请专业机构进行设备辐射参数指标、运行指标和环境防护指标进行检测,保证运行稳定、结果准确、环境安全。大型医用设备须按设备的使用维护说明进行校正,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6医用耗材到货后须进行抽检,器械管理人员须积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对医疗器械的抽检工作,符合出厂质量标准的产品方可对临床发放。严禁证件不全、抽查不合格的医疗器械用于临床。
2.7植人体内或直接与人体接触的医疗器械在使用前须认真检查核对,产品信息须完全满足使用要求,并按医疗规范的要求进行二次消毒灭菌,确保使用安全。
3.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的报告
3.1需要报告的医疗器械使用安全事件:引起或造成死亡或严重伤害较大的事件;对医疗器械性能的影响严重,很可能引起或造成死亡或严重伤害的事件;使医疗器械不能发挥其必要的正常作用,并且影响医疗器械的治疗、检查或诊断作用,可能引起或造成死亡或严重伤害的事件。
3.2使用科室应注意收集、分析、整理、上报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医疗器械不定事件信息。设备科接到报告后需尽快进行分析处理。如有不良事件情况出现时,要警惕同类产品出现类似情况和事态发展、最可能发生的危害和最大能够发生的危害。经核实后,应及时报告,并申请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
3.3质量控制办公室是全院医疗工作不良事件接收和处理的责任部门,设备科是医疗器械临床使用不良事件的接收和处理部门,负责处理直接接收或转办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并负责医疗器械使用不良事件的上报工作
4.违规处理
4.1医疗器械管理人员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制度开展工作,认真执行到货验收制度,填写验收记录,对验收过程中出现的质量技术问题及时处理。若因自身工作原因出现使用安全事件,将视不同情况进行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理。
4.2医疗器械管理人员须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入库验收和出库复核,严格控制不合格的产品流入临床使用。对因违反管理制度导致的使用安全事件负责。
4.3医疗器械使用人员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临床使用,对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质量技术问题及时报告职能部门,严格控制不良事件的蔓延扩大。对因隐瞒不报导致的医疗事件负主要责任。
4.4设备科在收到使用科室不良事件报告后,须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及时进行处理,防止事件蔓延造成更大的损失或影响。对不按规定处理导致的后果负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