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树》赏析习题.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庭中有奇树》赏析习题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 【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 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 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 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作者】 选自《古诗十九首》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 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背景】 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关于《古诗 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 找不到 “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 至于 《庭中有奇树》的具体创作时间, 则难以确考。 【主旨】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 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 花及采, 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 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前两句诗“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 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 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 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于是,思妇就出场了: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 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 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 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 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 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 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 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 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语句是: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 华滋。 2、《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诗 句是: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3、 《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语句是: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4、 《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 自我宽慰, 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是: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二、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D ) A.绿叶发 华滋 (花朵繁盛) B.将以 遗所思(送给) . . C.馨香 盈怀袖(传得很远的香气) D.但感别 经时(经常,时常) .. . 【解析】D 经过。 2、下列对《庭中有奇树》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诗的第一句“奇树”奇而无人观赏,繁茂而无法馈赠,主人公内心的空虚、 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 B 、“馨香盈怀袖”表现了诗人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路远莫致之”使一 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这是心灵长期的创伤,也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曲折。 C 、诗歌的结尾“此物何足贵” ,自嘲自讽起来,最后才点题,不足贵的花儿—

文档评论(0)

二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