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取试”制度下的曾国藩与洪秀全.docxVIP

“八股取试”制度下的曾国藩与洪秀全.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股取试”制度下的曾国藩与洪秀全 十九世纪末在西方列强坚船大炮的威逼下,中国逐步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1840年南京条约使得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以及曾国藩湘军的崛起,则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与灭亡。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冒死献策,不久奉命在乡举办团练,即“湘勇”。这支由汉人组成的地方武装与太平军转战长江中下游地区,各有胜负。由于其力量的不断壮大,渐成为对抗太平天国的主力。1864年7月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领湘军,炸开南京龙脖子城墙,于是湘军屠城,南京浩劫。曾国藩因此落下了血腥镇压太平天国刽子手的恶名——“曾剃头”。就是这位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人的两江总督,不幸在任上死于南京的两江总督府。然而此时的两江总督府是1870年曾国藩第三次就任两江总督时,按照旧的总督署格局,在毁掉的太平天国天朝宫殿遗址上重建的。我不知道这种历史的巧合是不是造化弄人,但曾国藩的名字一直是与洪秀全、太平天国联系在一起,掰也掰不开。 一、“八股取试”制度下“赐同进士”与“落地举子”的不同人生选择 曾国藩与洪秀全这两位生死对头,年少时皆受到“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怀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男儿梦,先后参加了科举考试,其不同的结果却使得这两位影响近代中国的重要人物,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科举是我国历代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的,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的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当时作为封建社会的寒门学子唯有经过苦读,才能跻身上层社会。应该说这对当时封建统治者选拔优秀人才,维护封建统治来说是有利的。 清代初期,顺治帝在即位诏书中宣布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开科取士。当时的清政府继承了前代有关科举考试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更加严格周密的科举制度,并把它作为清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其实当时清初的开科取士为争取汉族知识分子与新政权合作、缓和满汉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是在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在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候,当时的科举制度却引导人们埋头于《四书》《五经》,对进入工业时代所急需的科学技术不屑一顾;于是乎泱泱中国在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中裹足不前。客观的说清代的科举制度不但影响着清代整个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不同人士的命运;甚至影响到了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当然对于处在中国近代变革时期的曾国藩与洪秀全来说,也逃脱不了历史的宿命。在先后经历的科举考试中,在中举与落地之间,书写着不同的人生道路;并努力探寻和实现着自己对中国富强之路的求索。 曾国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长沙府湘乡人。24岁参加乡试中举人,28岁时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并成为林则徐政敌、主张“鸦片上税免禁”的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从此一路仕途,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官至两江总督。在咸丰年间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几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如老叟般气数将尽的满清政府于危局。到了同治三年朝廷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赏戴双眼花翎。后来朝廷又御赐“勋高柱石”四字。病逝后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可以说曾国藩不仅是满清政府后期手握大权的第一汉人,还是一位以文人治军,维护封建道统,推崇经世致用理学思想,力推洋务运动的晚清重臣。 洪秀全(1814—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领袖,出生于广东省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6岁开始科举之路,却屡次应试均失利。屡试不第的挫辱以及对科举考试的失望,使的其对儒家学说萌生了怨艾。在寻找一种新的精神寄托时,洪秀全受梁发根据基督教义所编的《劝世良言》的影响,创立了“拜上帝教”,发动了颇具影响的金田起义。在洪秀全的带领下,起义军一路挺进,为着他们心中描述的“小天堂”而勇敢战斗。太平军在定都天京后与清政府形成对峙之势,大有取代满清政府之意。不久由于天京事变发生,石达开负气出走,导致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从遗留下的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自述以及太平天国时期文物天朝朝主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过此次变故,洪秀全将自己完全封闭在金碧辉煌的天朝宫殿里;在如花的后宫佳丽陪伴中,过着奢靡的生活。由于其不思朝政、滥封王爵,使得太平天国运动快速地由盛而衰,最终天王洪秀全自己也在天京城破之前病死于天朝宫殿中。 科举制度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千百年来让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怀揣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走在追求仕途的道路上。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度,无论是对洪秀全还是被誉为晚清理学大家的曾国藩的人生与思想的影响,应该说是极其深远的。 二、晚清理学复兴与宗奉理学的曾国藩 程朱理学是儒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