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的社会历史环境探析.docxVIP

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的社会历史环境探析.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的社会历史环境探析 [摘 要]孽生于几千年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的陋俗文化,在中央苏区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大敌,必须加以肃清。反陋俗文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与特点的呈现和反映,由“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发展、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工农群众革命动员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中国共产党惟有深刻揭示和充分认识反陋俗文化的社会历史环境,方能更好肃清陋俗文化,从而建设一个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提高工农群众的革命意识和阶级觉悟,建立一支能够完成革命任务的人民军队,推动其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深入开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社会历史环境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8)03-0028-05 陋俗文化是指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后,特别是封建社会之后,体现于风俗惯制上的文化糟粕,主要包括陋俗所反映的传统人伦文化观念中的糟粕和传统人伦文化观念糟粕所铸成的陋俗,具体表现为封建等级观念、封建伦理观念、宗族家庭观念、宗教迷信观念、重男轻女观念以及封建婚姻习俗、吃喝嫖赌等生活陋习。陋俗文化以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为基础,在封建专制统治和男权主导的社会形态下,牢牢束缚和控制人民群众,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民主革命的深入开展。 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进行武装割据,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执政实践区域。但由于中央苏区所在之赣南、闽西地处封闭山区,人民群众深受浓厚宗教迷信观念和落后图腾文化的禁锢,陋俗文化势力异常强大。陋俗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大敌和中央苏区革命的拦路虎。反陋俗文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与特点的呈现和反映,由“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发展、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工农群众革命动员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对此,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声势浩大的反陋俗文化,才能实现中央苏区彻底地封建经济变革、政权形态改变、文化意识形态改造,才能使人民群众自觉、自动、自主参加革命,推动工农武装割据的巩固发展。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与特点的呈现和反映 (一)陋俗文化繁衍的温床土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不仅国家主权遭到践踏、领土遭到掠夺,而且封建自然经济遭受沉重打击。由此而来的是社会统治秩序面临严重失衡、社会管理方式悄然发生异化,尤其是乡村基层政权呈现统治断层和权力真空。中央苏区所在之赣南、闽西亦是如此。革命前的中央苏区,人民群众因新旧军阀、西方列强、封建地主宗族势力相互勾结,而经济上备受盘剥、政治上备受欺压、思想上备受禁锢、生活上备受愚昧,已达到甚至超过其承受之界限。但为何人民群众当革命到来之时却唯诺不前、瞻前顾后?一方面在于统治阶级或阶层为维护统治、保护既得利益,除依靠暴力统治外,更借重封建思想文化,特别是陋俗文化加紧对人民群众的束缚和控制;一方面在于为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开启变革革命之路,却没有真正彻底地思想解放,尤其广大农村没有深刻变动,人民群众面对变革革命漠然视之。归结于一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然是陋俗文化滋生和蔓延的土壤。 (二)陋俗文化存在的地域特性:赣南闽西的独特经济社会 赣南、闽西地处江西和福建远离中心城市的偏远山区,其中“赣南土地之61%是丘陵,17%是盆地,22%是山地。而在闽西仅占5.17%是平地,高达94.8%的是低山、中山、丘陵”[1]。经济社会极其落后,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赣南为例,经济完全是农村经济,工商业不发达;而且土地兼并非常严重,以江西为例,“封建地主、宗族祠堂、寺庙及富农占据土地的80%,地主富农完全占据肥沃的土地;然而从人口比例看,贫农占总人口的70%多,人数最多”[2]。千百年来,随着人口的迁徙与融合,赣南、闽西成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以封建自然经济和宗法宗族观念为基础,建立在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上的客家文化,具有典型的勤劳质朴、稳重开拓、封闭保守的特点。客家文化既有重亲情念恩情、重教化重品德、重进取勇开拓、重勤劳重节俭的优点,也有浓厚的祖先神灵崇拜、强烈的宗族等级意识、保守安于现状、落后愚昧无知的缺点。缺点致使陋俗文化异常强大,革命之前是统治阶级阶层用于束缚控制、压迫盘剥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兵器;革命之時是阻碍革命、维护统治秩序的精神思想壁垒;革命之后是不利于革命思想理论传播,阻碍革命、阻碍进步的思想意识羁绊。 (三)反陋俗文化的潜在可能:人民群众饱受摧残和压迫 中央苏区从地理位置上看,虽地处偏僻闭塞的山区,但新旧军阀和西方列强也已深深触及这些地区。如:一九二五年秋至一九二六年夏,军阀李凤翔统治汀属八县,搜刮二百三十万元,其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