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的二胡音乐创作.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革”时期的二胡音乐创作 打开文本图片集 二胡音乐创作自第一首创作曲《病中吟》诞生以来,在20世纪经历了初创、发展、繁荣等不同时期,“文革”十年(1966年—1976年)属于发展时期中的阶段之一。“文革”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个特殊的时期,史称“十年浩劫”,由于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导致该阶段文艺发展出现了一定的扭曲,促使二胡音乐创作形成了两个差异明显的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文革”开始之后的前五年,没有一首二胡音乐作品产生,处于“停滞阶段”;第二阶段是“文革”的后五年直至“文革”结束,共产生了42首二胡音乐作品。然这些作品由于受到各方面环境因素的作用,以及音乐创作思想的束缚,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显示出较大的时代局限性。 一、二胡音乐创作概况 “文革”时期的二胡音乐创作,从下列图1-1中可以看出,十年是以1972年分为前后两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无作品产生的第一阶段(1966—1971年)和先后产生42首作品的第二阶段(1972—1976年10月)。 第一阶段由于“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举国上下“革命”运动如火如荼,文艺界、教育界都无一幸免,人人都被迫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二胡音乐创作出现了长达5年之久的“停滞”阶段,没有产生一首作品。 到了70年代初期,随着党对恢复经济的初步重视,文化环境有所好转,二胡音乐创作也随之进入“缓慢”发展的第二阶段。一些深爱二胡的演奏家和作曲家们又开始拿起丢弃多年的笔,一共创作了42首颇有特色的二胡音乐作品。一方面,禁锢了多年的创作欲望终获解放,满怀喜悦的心情挥笔而出,比如《喜送公粮》(顾武祥、孟津津,1973),《喜唱丰收》(杨惠林、许讲德,1972),《奔驰在千里草原》(王国潼、李秀琪,1973),《怀乡曲》(原名《台湾人民盼解放》,王国潼,1973),《豫乡行》(原名《喜唱公社丰收年》,宋国生,1974),《红旗渠水绕太行》(闵惠芬、沈利群,1974),《草原新牧民》(刘长福,1974)等;另一方面,这阶段虽然创作激情有所萌发,但一些政治化的文艺指导思想依然束缚着人们的创作之笔,尤其是“音乐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宗旨仍然是音乐创作的主导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些曲作者创作了一批激情满满且具有典型时代烙印的二胡音乐作品:《五指山上红旗飘》(高金香,1972)、《赞大寨》(王国潼、刘昆,1974)、《知识青年驾铁牛》(朴东生,1974)、《誓把青春献草原》(司宝峰,1975)、《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赵砚臣、高燕生,1975)、《山乡邮递员》(程辉庭,1975)、《宝塔山下新一代》?穴周耀锟编曲,1975?雪、《庆丰会上话今昔》(张寄平,1975)、《肩挑扁担送肥忙》(李秀琪、王国潼,1975)、《丰收秧歌》(高明、关铭,1975)、《革命故事会》(宋国生,1975)、《鱼水情深》(张维臣,1975)、《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王君莳、陆浦宁、李镇东,1975)、《咱队走的是大寨路》(骆季超,1976)等。这些作品多数发表在《活页器乐曲(二胡-2—26)》、《心向北京唱丰收》和《宝塔山下新一代》①上,也有部分作品发表在《少年二胡器乐曲选》上。“文革”时期的二胡音乐创作详细情况见文后附表1。 二、艺术特征 “文革”十年间,文艺事业高度强调的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在这种极端局限的文艺政策导向下,二胡音乐创作领域也随之深深地烙上了该时期特有的印记,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化题材、颂歌性主题,单一性结构,单一调布局,地方性语言。 1.政治化题材 早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就提倡“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广大工农兵服务”的“二为”文艺宗旨,60年代周恩来又强调“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三化”的文艺方针,“文革”前夕江青又推出“在所有的人物当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所有的正面人物当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中心人物”的“三突出”文艺指导思想。这一系列的文艺“指挥棒”促使“文革”时期的二胡音乐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出现一边倒,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据统计,在“文革”时期的42首二胡作品中有23首是以社会主义农村、农民、农业的“三农”题材,其比例超过该时期二胡作品总数的一半,占54.76%,如《喜唱丰收》、《肩挑扁担送肥忙》等;有6首作品是以军人为描写对象,叙述了新时代军人保家卫国,苦练本领以及和军民的和谐关系的“兵”题材,其比例在该时期二胡作品中占14.29%,如《练兵场上》、《骑马挎枪走天下》等;“工人”也是该时期二胡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一类题材,有4首作品得以体现,在该时期二胡作品的份额中不是很重,占总数的9.52%,如《机轮飞转歌声扬》、《大庆花开遍地红》等。这样,以“工农兵”为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