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到寒山句便工——寒山诗歌的景物与意境.docxVIP

吟到寒山句便工——寒山诗歌的景物与意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吟到寒山句便工——寒山诗歌的景物与意境 自然在中国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文人踏足山河领教自然气魄,从中获得天然的神思启迪与创作灵感,多年深钻下去的人中一部分便可以抵达“忘我之境”与“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刘勰亦在《文心雕龙》中道出过自然与创作构思之间的朴素关联——“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历代文人的创作中,自然山水成就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想象与意境构造,或清新秀韵或豪迈壮阔,这些都离不开对自然这个孕育人类生命又授人以艺术创造力的实体。中唐著名诗人寒山隐居的天台山,不仅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也是道教圣地。置身于此的寒山将从自然中顿悟的独到解读、过去遭际、时事看法与潜心修炼的佛、释、道文化熔于一炉,在其众多的诗作中巧妙运用山、水、树、木等自然意象,超脱以往山水诗作,蕴含更加深厚的情感基调与人生慨叹的同时,平添了更多的禅意与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一、寒山诗歌中自然意象: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 (一)体察入微:物象清丽,意境神秀 自然物象铺排所串联起来的意境看似是寒山轻易抓取的几个生活之景所熔铸而成,悠悠道来却又无处不显灵秀意蕴。“旭日衔青嶂,晴云洗绿潭。”青云遮住旭日被寒山写成是旭日“衔”着青嶂,晴朗白云的影子映入绿潭化成白云在绿潭中洗涤。原本清净平常的自然物象经过寒山巧妙的艺术过滤和改造,化静为动,营造了更为神秀的美景,勾画出灵动开阔的艺术境界。“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松风清讽讽,鸟语声关关。”寒山悠然漫步在山间,头顶白云明月,身侧清风鸟语,声色俱全却更显静谧生动。 参禅问道数十载,远离尘世纷扰,功名权力,寒山的心境由此变得静谧澄澈。自然美景与浩瀚真理将他的心灵涤清至净,与远游访景,慕名山水而至的文人不同,浸润着时光与静心思绪的寒山笔下,自然似是家中一景,熟悉而直指内核,全都来自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并且显得更加精炼独到。“凋梅雪作花,杌木云充叶。”这句中所提到的类似意象屡见于唐诗,如骆宾王的《晚度天山有怀京邑》中:“云疑上林叶,雪似御溝花。”韩仲宣的《晦日宴高氏林亭》中的“柳处云疑叶,梅间雪似花。”而“疑”“似”字都没法像寒山常年细致观察之后那样,概括出“作”“充”二字的以假乱真之形与流转灵动之态,项楚于是也评这些诗作“不如寒山诗精炼”。 (二)隐居生活:闲适幽乐,自由玄妙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浙东山水是极具审美性的,同时也是寒山生活的构成部分,给予他庇护与安宁的环境。“栖迟寒岩下,偏讶最幽奇。携篮采山茹,挈笼摘果归。蔬斋敷茅坐,啜啄食紫芝。清沼濯瓢钵,杂和煮稠稀。当阳拥裘坐,闲读古人诗。”寒山远离仕途艰辛之后,生活乐趣尽显在诗作之中。采山茹,摘果子,粗茶淡饭,闲坐读诗,一帧一画皆是平常的生活之景,却又无不是自由灵魂的尽情抒发。寒山隐居多年,不仅将美景尽收眼底,更是将生活起居,修身养性的活动寄托于美丽的山水之间。 摆脱了世间的烦扰,尔虞我诈,“寒山”成为安身之所,“石头”成为安睡之枕。“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诗人将自己整个暴露在自然之中,身心与自然交融,仿佛是世外桃源的人,任凭天地变幻,我心始终如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从这些俊逸飘然、妙趣横生的字句中,眼前仿佛便出现了诗人在山间小路上与友人一路唱游,偶遇老人呢喃道家真言的情景。岁月过隙,容颜老去,青天、白云始终照拂在头上,快活二字跃然纸上。此时的自然意象中平添了诗人灵魂的恣意之气,掺杂着归隐闲适之乐,其中的自然物象闲适自由,仿佛和作者的心一样,玄妙凌空。诗人幽居深山,参禅论道,谈玄讲经,从自然悟出佛道真理,使诗的洒脱味、禅味、清新味三者细腻融合,浓而不烈。 (三)心置深山:空寂幽冷,超拔脱世 隐居生活固然悠闲自在,偶有友人吟诗作对,但毕竟冷寂的空山茅屋之中,长年累月陪伴作者的也只有自己。夜幕降临,孤独和寒意便会随之袭来。“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性月澄澄朗,廓尔照无边。”等澄朗的孤月与寒山一改之前明快的感受,具有瘦冷寂静的味道,营造了空寂幽冷的独特氛围。 “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诗人独自坐在高高的山峰上,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曾经的过往、不甘、屈辱,如今的悲戚、空寂“无人知”,四下回望,只有一轮孤月照耀着寒冷的泉水,一如诗人孤单地坐在峰顶。空寂凄冷的自然意象于是成为寒山诗作中的常客。“寒山”“孤月”“寒泉”等眼前之物晕染着作者心中之境,然而在长久的独自品尝孤独和静思之后,诗人其实获得了对于生命更为透彻深刻的理解——月有阴晴圆缺,世间万物也是纷繁变化,而“照”字看似引发了“寒泉”(实则是自我)与动态变化的事物的联系,原以为月落寒泉便可以得月,其实月一直在青天之中,镜中捞月終究是徒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