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辛亥革命前后报刊媒体的舆论宣传.docxVIP

浅谈辛亥革命前后报刊媒体的舆论宣传.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辛亥革命前后报刊媒体的舆论宣传   摘要:辛亥革命前后, 报刊媒体日益观照革命发展态势, 相关宣传如雨后春笋, 蔚然成风。不同报章杂志、不同新闻媒体, 围绕着辛亥革命的发动与发生, 从不同角度, 使用渐次增强的力度, 对这一事件进行广泛报道和讨论。报刊媒体日益成为革命发展的有力推手, 但其报道也是瑕瑜互见, 难得全美。   关键词:辛亥革命; 报刊舆论; 考察;   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时期, 也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由萌芽期到成熟期的重要发展阶段。新闻媒体及其营造的舆论气势, 对这一事件的酝酿和发展有不可磨灭之功。孙中山曾说, 辛亥革命之胜利, 报纸宣传占了九成功劳, 武装起义的功劳有一成。可见新闻事业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柳亚子也说思想界中初革命, 欲凭文字播风潮。;[1]就连报界翘楚mdash;mdash;mdash;戈公振也认为:武昌举义, 全国景从, 报纸鼓吹之功, 不可没也。;[2]可以说, 当时报人职业意识的增强, 报界同仁力倡文人论政, 报刊媒体对革命的舆论宣传, 形成一种强有力的集体表达方式, 真实彰显其历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辛亥革命前后报刊媒体的舆论宣传   (一) 舆论准备   武昌起义发生前, 国内宣传革命的报刊就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其内容大多以唤醒国人, 褒扬革命事迹为其职志。例如, 《中国日报》和《中国旬报》 (二者合称中国报;) , 就把立党、宣传、起义;作为自己的主要功能, 本报创办人陈少白是孙中山的同窗好友, 他为制造革命声势, 充分发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 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加以阐发, 在社会上广泛宣传, 为此后革命的成功创设了一定的舆论氛围, 所以, 陈少白曾自评该报为唯一创始之中国革命报, 亦革命过程中一继往开来之总枢纽也。;[3]这是比较中肯的结论。同一时期的另一期刊mdash;mdash;mdash;《河南》的革命倾向也十分明显, 该刊总经理为留日学生张钟端, 他具有鲜明的革命意识, 所以, 该报发刊简章中明示了牖启民智, 阐扬公理;[4]之宗旨,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警醒民众, 营造革命声势。而《民立报》则以全球、祖国、同胞的眼光, 启迪民众斗争的思想意识。使吾国之义声, 驰于列国;使吾国民之愁声, 达于政府;使吾国民之亲爱声, 相接相近与散漫之同胞, 而团体日固;使吾国民之叹息声, 日消日灭于恐慌之市面, 而实业日昌。;重以世界之知识、世界之事业、世界之学理, 以辅助吾国民进立于世界之眼光。;[5]这些言论, 都在一定程度上为革命高潮的到来, 做好了舆论铺垫。   (二) 舆论焦点   当时的媒体, 集中于以下两个问题:   1. 抨击清政府腐败, 揭露帝国主义侵华。   激励或唤醒民众的危机意识, 是当时报刊的重要功能之一。辛亥革命前的革命报刊, 迫于当时内忧外患, 瓜分豆剖的紧迫形势, 其首要刊登的内容就是抨击清王朝的腐朽懦弱, 祸国殃民, 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蹂躏人民的事实, 以此激励人民, 积蓄反抗力量。除上面的中国报;宣传反清, 倡言革命外。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创刊的《时报》, 也是揭露清廷腐朽的典型例证, 该报曾刊载一幅插画, 画中的小帆船, 在风雨如晦、大潮汹涌中颠荡不定, 旁边附着两句诗:风雨昏昏天欲黑, 张帆暗送浙江潮;, 意在讽刺当时浙江巡抚张曾敭 (张号筱帆) 的黑暗统治。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时报》通过揭露清政府之黑暗, 帝国主义横行, 为革命张目。该报认为, 革命为专制政治下之产儿;, 并归纳了革清政府之命的八点理由:言乎外交, 则全不顾国家之荣誉, 但求偷安于目前;, 澳门界务, 不乘葡人革命之时, 与葡人开严重之交涉;, 妄弄政策, 叠次与外人立最不名誉损失国权之借债约;, 政以贿成;, 无事时, 则待兵士过于苛酷, 视之如草芥;一旦有变, 则又顿生疑忌, 视兵士若寇仇;, 各省铁路开办既已经年, 不商之于各路公司, 不交资政院与谘议局核议, 无端而忽下收归国有之途;, 为种族观念所刺激;, 终日言不分满汉, 而满人之权利独优于汉人;。[6]诸如此类的言论, 不断激励着国人的革命思想。另外, 有的报纸则从清廷无能, 外人辱华的角度, 阐明革命的必要性, 如《民立报》 (于右任于1910年11月创办于上海) 就曾指出:吾国近世之现状每因外交而牵及内政, ;帝国主义群盗之骤至, 岂有于强邻阴谋暴露之际, 犹复自觅一解以为慰藉;[7]等等言论。面对此种迫在眉睫之事, 腐朽的清政府却奉行宁赠友邦、不与家奴;[8]之意旨, 不思拯救, 苟且偷生。   2. 宣传武昌起义, 响应形势发展。

文档评论(0)

凹凸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