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1).doc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乡愁》 课型:讲读课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含蓄、精练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基于以上原因,《乡愁》的教学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有关常识并不了解,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比较阅读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设计 乡愁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结,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的一曲。因为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由海峡对岸的游子抒发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在这节课中,我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之情,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之美,同时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理论依据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而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所以传统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听读与诵读,体会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有关余光中的资料及有关描写乡愁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思乡曲》 朗诵小诗《想家的心情》: “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入思念家乡的氛围。 二、走近余光中 学生展示查找到的有关余光中的资料。 根据学生介绍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充。 三、文本解读 (一)读《乡愁》,感受诗的音乐美 1、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读这首诗,我们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体现我们的传统朗读形式,增强文化自信。 第一要素是把握好朗读节奏。 第二,朗读时要注意诗中较大的停顿。 第三,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要读得抑扬顿挫,要把重音读出来。 第四,朗诵这首诗时还要注意音变与轻声:第三节的“啊”要读作“呀”, “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 本诗的感情基调柔美、哀伤、深情。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注意学生的情感,语速要缓慢,还要适当读出颤音。 1.请你用抑扬顿挫的音调进行朗读。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听《乡愁》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语速。(播放朗读视频) 3.请你带着柔美、哀伤、深情来进行朗读。 本节课以传统朗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很有必要。 准确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二)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 感情是看不见的,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给学生简单介绍意象的概念。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这首诗借助了什么样的意象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小时候——邮票;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现在——海峡) 3.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如何能表现作者的乡愁呢?(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 5.概括每小节诗的内容:亲情———爱情———哀情———盼统一 6.作者由个人的乡愁上升到民族之愁;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升华到最后一个小节的爱国之情;既有诗歌意境的细化,又有文化底蕴的渗透。 7.请大家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进行朗读。 学习朗读诗歌的技巧,这是从感性上初步感受诗歌,但是,要真正把一首诗的神韵演绎得出神入化,还得要准确地把握它的情感。因此,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情感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1.拓展延伸,让学生进步体会乡愁。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乡愁”,要求也用诗歌的语言来描述,并用上一种修辞方法。 ○乡愁是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1.古今诗人说”乡愁”,触碰传统文化。 让学生展示古今中外有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