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评分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降低耗氯量正交试验设计分析
学院名称:粮油食品学院
专业班级: 食品科学(1)班
姓 名: 伍 毅
学 号:
二8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降低耗氯量正交试验设计分析
粮油食詁学院食詁科学专业 伍毅
摘 要: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在短吋间内找出降低耗氧量的最佳条件。
关键词:正交试验设计;正交表;降低;耗氧量;试验
一、概述
正交试验设计是利用“正交表”选择试验的条件,并利用正交表的特点进行数据分 析,找出最好的或满意的试验条件,适用于多因素的设计问题。
卫生部于2001年9月1日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规定自来水耗氧量不得高 于3. 0m9 / L,而盐城市自来水公司的出厂水耗氧量正常在4. Omg/1左右。进行降低耗 氧量的试验,影响因素较多,如逐-?试验,耗吋较长,且不经济,为此 我们进行了正 交试验设计。
二、试验设计
1 ?试验ri的:降低耗氧量,提高耗氧量的降低百分率。
试验指标:用耗氧量的降低百分率(y)作为考察指标,该指标越大表明试验条件越
好。
水平
因子
—
二
A:投矶fit (mg/L)
4.0
5.0
6.0
B:高猛酸钾 的投加点
反应前 半小时
混合后
10秒
反应后
5分钟
C:活性炭 的投加点
反应前 半小时
混合后
10秒
反应 完毕
表1 因素水平表3?确定因子与水平:经分析影响耗氧量的因 素有混凝剂投加量、氧化剂投加点和吸附剂投加 点。混凝剂选用三氯化铁,水平为最佳投矶量及 前后各一公斤;氧化剂选用高镒酸钾,因高镒酸 钾过高会引起色度增加I,于是选择投加0. 8mg/L, 水平为投加时机;吸附剂选用活性炭,考虑经济 因素选择投加
表1 因素水平表
4?正交表选择:经分析选用5(3)。
三、试验结果
按试验设计方案实施后,所得的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试验结果数据表
号 试脸\
投矶傲
為锚腰钾的投加点
活性災的投加点
试验结来
y(%)
1
(1)4.0
(1)反炖前半小时
(DR应前半小时
20.97
2
(1)4.0
(2)混合后10秒
(2〉混合后10秒
19.00
3
(1)4.0
(3)反应后5分仲
(3)反应完毕
25.08
4
(2)5-0
(1)反应的半小时
(2)混合后10秒
23-09
5
(2)5.0
(2)混合腹10秒
(3)反应完轿
25.58
6
(2)5.0
(3)反应后5分钟
(1)反应舸半小时
21.60
7
(3)6-0
(1〉反应前半小时
(3)反应完毕
30.06
8
(3)6.0
(2)混合后10秒
(1)反应前半小时
24.08
9
(3)6.0
(3)反应厉5分钟
(2)混合后10秒
23.71
四、数据的方差分析
1?试验结果的数据处理
表3试验设计方案与试验结果计算分析表
因子
A
B
C
试验结果
Y(%)
P号
1
2
3
4
1
1
1
1
1
20.97
2
1
2
2
2
19.00
3
1
3
3
3
25.08
4
2
1
2
3
23.09
5
2
2
3
1
25.58
6
2
3
1
2
21.60
7
3
1
3
2
30.06
8
3
2
1
3
24.08
9
3
3
2
1
23,71
T,
65.16
74.12
66.65
70.26
T=213.28
t2
70.26
677
65.92
70.76
丫号=5133.59
t3
77.86
70.39
80.72
72.25
Sp = 79.34
S
18.07
0.81
49.73
0.70
Y = T/n
S=Y3(Ti-Y)2 Sp =
:Sf + S2 + S3 + S4
2 ?方差分析
由于 Fa、
由于 Fa、Fc 大于 Fo.95(2, 2)=19. 0, 因此,因子A和C在显著性0. 05 ±是显 著的,因子B不显著。
最佳条件的选择对显著因子应该选择其最好的水平, 因为其水平变化会造成指标的显著不同, 而不显著因子可以任意选择水平,实际屮 常可根据降低成本、操作方便等来考虑其 水平的选择。
来源
平方和S
自由度f
均方和V
F比
因子A
27.200
2
13.600
38.00
因子B
5.022
2
2.511
7.01
因子C
46.406
2
23.203
64.82
误差e
0.716
2
0.358
T
79.344
8
加(2,2)
^0.93
= 9.0
(2,2) = 19.0
表4 方差分析表
在本例中因子A和因子C是显著的,应取他和G,对因子B我们选择
因了的贡献率
另外,我们还通过比例各因子的“贡献率”来衡量因子作用的大小。由于S因屮除 了因子的效应外,还包含误差。S因一f因人,为因子的纯偏差平方和,因子纯偏差平方 和与St的比为因子的贡献率。FT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