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甘肃的义学.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9年第 24期 总第 169期  崴壤互踢 THESILKR0AD 历史研究.薹’ 清代甘肃的义学 黄兆宏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义学是私学的一种,是私人捐资建立或宗族设立的乡校村学,是免费的蒙学。甘 肃义学最早出现于明 代,普遍设立于清代。义学对甘肃 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民族教育的先河。同时 ,对开发智力、普及教育 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清代;甘肃;义学;私学 [中图分类号 ]K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24-03 义学又称义塾,是私学的一种,本为私人捐资建立或宗族设立的乡校村学,是免费的蒙学,主要招收本族子弟;经费基本来源于地租。在我国,清代以前就已经 有人设立义学,如宋朝范仲淹就曾为同族设立义学,教 授同族子弟。但 由朝廷大力提倡兴办,作为一种地方的 教育组织形式,在全国普遍设立,用来宣传封建伦理道德,作为推行教化、控制思想的工具,则是在清代,尤其是雍正以后。 康熙五十三年 (1713)议准 “各 省府州县,应令多立义学,延请名师。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 正元年 (1723)奉上院,“各直省现任官员,自立生祠、书院, 令改为义学,延师授徒,以广文教”。② 于是全国各地掀起了创办义学的热潮。义学 一度发展到了相当规模。 清代设立的义学与过去不同,主要有三种方式:第由地方官将书院、寺庙、祠堂等改建,如皋兰县义学由贤良祠改建,崇信县义学在关帝庙和开化寺;第二,由地方官创办,如岷州义学、洮州义学为同知汪元纲创建,庆阳府义学为康熙五十五年知府金垣生创建;第 三,少数由地方绅士捐建或由宗祠合建,聘请文品兼优之生员为塾师,进行教学,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沿袭元明之社学,招收的多是贫寒人家的子弟,带有慈善 事业的性质。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清代义学的普及发展现象为前代所没有。从 中可看出,清代的义学具有启 蒙教育和普及教育的性质。 、 甘肃义学的发展概况 据《甘肃新通志》卷 36《学 校志 ·义 学》记载,甘肃 义学最早出现于明代,是由巡抚陈九畴创建的肃州直  隶州义学。“明初 ,亦迁四方之民以实河西,故其习尚错 杂,风俗靡有一定,玉门、嘉峪羌人出入,民无宁居。儒 学建于成化三年 (1467)都御史徐廷璋,及正德元年 (1506)兵备副使李端澄廓而大之,其设义学在东j匕隅, 盖其先巡抚陈九畴毁其礼拜寺为之者。嘉靖二 十二年 (1543),副使张愚常选生童读书其中。”③ 清朝时,甘肃各府州县普遍建立义学。据不完全统 计.在所辖 8府 、5州、58县地区(包括宁夏、青海部分 地区)有义学 288所。如顺治 五年 (1648),由知州赵鸣 乔在庆阳府宁州地区创建的宁州义学;顺治九年(1652),由掌印守备王永清在靖远县关帝庙西北创建了靖远县义学。康 、雍、乾三朝。义学创建 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一时期 ,有具体创建时间的义学达 52所 ,占 288 所的 18%左右。可见 ,在清代前期强盛繁荣的社会背 景下,普及教育也有所发展。同时 ,也反映出清政府对 发展教育、巩固边陲的重视。康熙七 年 (1668),巡抚华 善在皋兰县创建明伦义学和序贤义学:五十五年 (1790),静宁知州黄廷钰在高台寺建义塾,聘师教授农家子弟。雍正元年(1723),清廷命各省改生祠、书院为义学,“延师授徒,以广文教 ”。雍正三年 (1725),甘肃按察使张适设立皋兰县义学。至此 ,全省各地相继建立了义学。后来随着书院复兴,义学多设在乡村,起补充书院设置不足的作用,但规模设备较为简陋。④至清光绪 年间(1875~1908),甘肃兴建的义学已遍及城乡各地。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不仅注重选拔封建统治人才。 而且十分重视启蒙教育,从 1873年起 ,他屡次命令省 属各府州县兴办 “义 学”、“私塾 ”。几年间,办学之风盛 行一时,省城兰州新办义学 16处 ,其他州县新办义学184处,义塾 120处。河西各县兴学风气也很浓厚,肃 24 HE sl K 《A黪 州新设义学 4处 ,敦煌县知县“于光绪六年举兴义学.筹捎社粮,取息充经费 ”。⑤ 二、甘肃的少数民族义学 清代,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的农业地区,义学比较普遍。雍正 七年 (1792),巡抚许容在兰州南关创设养正义学,专收回民子弟。乾隆 五十年 (1785),“皋兰新 关回民请于滴沱沿建义学,是为存诫义学。”@咸 丰、同 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在经略西北边疆时,极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义学,推行教化,饬令州县地方官专筹 资金,普设义学,劝回民儿童入学读书识字。同治八年 (1869),左宗棠在陇东时,“立 (回民 )义学强令读书,习 礼义 ”。同治 十三年 (1874),又令地方一律兴办义学, “设立汉回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