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贽剖判孟轲谈开去-最新文档.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李贽剖判孟轲谈开去 #8201;#8201; 中心客座研究员, 主要从事文艺学和文化学 研究。 儒学被称为“孔孟之道”,可见孟轲在儒学系统作为“亚 圣”的崇高地位。 从今天眼光看,孟轲有一套比较怪异的、似是而非的理论, 笔者把它叫作“障眼法”。 所谓障眼法, 就是某人能使某事物或 某理论有一种奇特外表, 可障蔽观看者的眼睛, 让它看起来与本 质不一样。孟轲就有这种本领。他的有些理论外表上貌似如此, 但仔细一分析,却发现原来如彼。 例如,他的以民为工具而以“王 天下”为目的的“民贵君轻”说, 以及“为后世投降主义开了先 河”(黄仁宇)的“诛独夫”说……等。这些理论从表面看来似 乎很好,既替民众说话,又仇视暴君,但认真一考究,就有问题 了。然而,这些理论却对后世儒生和多少喝过儒学鸡汤的人影响 很大。所以,黄仁宇认为,孟轲在儒学史上的影响,超过了“冠 圣”孔丘。另外,孟轲开口闭口说自己是子思(孔丘之嫡孙)的 私淑弟子,由此又被宋明理学吹捧为儒学嫡系心传的代表人物和 核心人物――“曾参-子思-孟轲”系统。 但这些说法迷惑不了李贽。 在李贽眼中, 孟轲之思想理论和 行为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还是致命的。 从对宋明理学的极度蔑视看, 应该说, 李贽对孟轲还是比较 客气的。但客气并不代表全盘赞成。事实上,李贽对孟轲充满了 质疑、揶揄和奚落。 在《藏书》第三十二卷“德业儒臣”题下排第二位的 《孟轲》 一文中,李贽对孟轲的总评价是一一“真若登孔子之堂而受衣钵 也” [1] 。其意为,孟轲真好像是一名登上了孔丘之堂并接受了 衣钵的学者。但李贽的真实看法, 并非如此。请读者注意一下“真 若”这个词! 它是一个比喻词, 带有浓重的讽刺意味――“真好 像是”, 其实不是。 换言之, 李贽认为, 孟轲是孔丘一个假弟子, 不是真弟子。 为什么这样说?这和李贽对孟轲性善说及学术态度的看法 有关。 李贽认为,孟轲四处兜售性善说,没大错,但他对善的阐释 却是根本错误的。不仅如此,在李贽看来,可怕的是,孟轲还把 自己这种错误阐释 #8201;( “己见”) #8201; 看作绝对真理 (“定说”) 到处宣讲, 并用它来抵制并覆盖所有其他人的说法 (“众说”)。李贽云:“然至尽排众说,犹未免执定说以骋己 见,而欲以死语活人也。” [2] 由此可见,李贽之批评孟轲,其着眼点有二:( 1)从学术 观点看,孟轲的阐释是错误的;( 2)从学术态度看,孟轲的做 法是偏执的且不允许他人置喙的。 这里先就第二点予以分析。 在 我看来,就恰如苏轼批评王安石在学问和作文上的独断专横一 样。苏轼《答张文潜县丞书》云:“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 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 地之美者,同于 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 氏之同也。” [3] 王氏,即王安石。苏轼认为,你王安石学问再 高、文章写得再好, 也不能用它作为唯一标准来封天下人之口之 手之心,来统一天下人所有文章风格和样式啊!大地厚德载物, 够崇高够伟大了吧?但它承认任何植物种类的平等性, 并允许自 由生长,出一头地。你王安石有多伟大、多崇高,竟然比大地还 牛?你不允许与自己学问和文风不同的文章出现,也太霸道了 吧?!在苏轼看来, 只有那些荒芜不毛之地 (“荒瘠斥卤之地”) 由于自身本质贫瘠且拒绝植物的多样性, 所以才单调、了无生趣, 也只能生长黄茅白苇。 苏轼的意思是, 你王安石强求并指定天下 人按一种学问和一种文风写文章, 而不允许其他种类的学问和文 章的存在和发展, 不仅缺乏大地那样厚德载物的雅量, 还有成为 荒瘠斥卤之地的危险。苏轼对王安石的批评,我认为,也适合于 李贽对孟轲的剖判。在李贽看来,孟轲不但认为自己理论最好, 也认为自己态度最正确, 所以才敢“尽排众说”, 才敢“执定说 以骋己见”。 再说回第一点。 为什么李贽说孟轲对“性善”的阐释是错误的呢? 李贽云:“夫人,本至活也,故其善为至善,而其德为明德 也。至善者,无善无不善之谓也。惟无善无不善,乃为至善,惟 无可无不可,始为当可耳。若执一定之说,持刊定死本,而却印 行以通天下后世,是执一也。执一便是害道,孟氏已自言之矣 不执一说便可通行,不定死法便足活世。” [4] 在这段话中,李贽批评了孟轲偏执又强迫的“执一”态度, 也批评了孟轲视自己理论为天下人学问之“定本”, 并将之上升 为一种“本本主义”的做法。“本本主义”本用来批评那些奉 “本本”为教条的人和事的, 但在李贽这里, 却意指一种将自己 说法看作宇宙人间之最高律令、最高教条的“理论自恋”现象。 李贽认为, 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 其内在心性及发展有无限多 样的可能性(“无善无不善”“无可无不可”)。在李贽看来, 人性的这种内在混沌性及多样可能性, 就是“至善”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