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5).doc

小学语文_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5).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桃花 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中转承自然流畅,由作者的疑问引出种树人的一番话,使作者受到启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桃花 心木》所在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感悟”,这一单元要求学生:一是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依据六年级下学期学生的学情,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练习概括,品析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主题,研读作者如何将 “树”和“人”联系起来,达到借事喻理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句段。 2.学会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道理,并得到个人的启迪。 3.体会“借事喻理”的写作方法,并尝试用这种方法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 三、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按统一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 ?? (一)导入新课,引导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写的一篇散文,它有一个很美的名字,《桃花心木》,一齐来读课题。 2、质疑:桃花心木是一种怎样的树呢?翻开课本第七页,你能快速地从课文中找出来吗?? 3、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桃花心木。(出示桃花心木资料) 听了这些介绍,同学们肯定对桃花心木多了几分喜爱,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 4、同学们,这篇散文仅仅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树吗?下面让我们来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还写了什么。 5.学生交流阅读收获,引导概括文章内容。 (二)相机切入,弄清种树人“不确定”的做法。 1、作者一开始对他的这种做法是感到非常(奇怪的),那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内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所画的语句,教师相机出示: (1)你们觉得这句话中写了几点让人奇怪的地方?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他奇怪的是什么?这奇怪之二谁来读一读。 还有奇怪的地方吗???补种不定。? (3)时间不定。? 3、同学们,作者奇怪的感受是越来越强,其实,我们也都有很多的问题想问他,对吗?你想问什么?(齐读课文句子:我忍不住问种树人……) (三)对比研读,探究其“不确定”做法的原因。 1、读种树人的话 2、种树人为什么这么做呢?指名读?或齐读 3、如果每天来浇水,就是给了树苗一个怎样的生长环境?出示课件: 4、在不确定和确定两种生长环境中,树的生长一样吗? 5、种树人是让树在不确定中学会找水源,学会生存(板书:学会生存)? 6、体会对比的方法。? 7、注意到种树人说话的表情了吗?笑着说,语重心长。 8、请两位同学读一读。 (四)品味“感动”,领悟人在“不确定”中的成长。 1、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有怎样的感受呢?(指名读三遍。)? 2、学生谈体会, 人的不确定是指什么??让你想起了什么? 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段话的体会? 3、引读2遍:(课件:) 板书:学会成长 4、结合板书小结,体会文章借事喻理的表达方法。 5、让学生也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听了种树人的话之后的感受。 (五)再现形象,延伸“不确定”中成长的情感。 出示画面,学生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感受意境,升华情感。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祝福同学们也如这桃花心木一样,能够在不确定中茁壮成长。 (六)作业: 1、积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抄写在笔记本上。 2、阅读林清玄的文章,浏览他的博客。 《桃花心木》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47人,他们都已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生在《白杨》、《落花生》等文章的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并不陌生。但是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又是如何把“树”和“人”联系起来的,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把学生身边的事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篇课文,抓住“种树——育树——悟道”这一脉络,让学生感知事实、感悟道理、发表见解。 《桃花心木》效果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求让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之中,通过阅读文本不断建构、不断解构、再重新建构,经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阅读伊始,学生对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种种奇怪的表现时,曾经感到疑惑,感到着急,甚至感到愤愤不平。此时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