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精选文档.docx

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精选文档.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 一、引言 隐喻,最初只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大量出现于修辞学和诗 学的研究范围。 后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 认知方式涌入更广泛的研究领域,比如:哲学、语言学、心理学 等,并与这些学科结合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同样地,在日常生 活当中, 隐喻也不再只作为修辞手段的身份出现, 而是成为一种 思维和认知工具广泛地为我们所使用。 LakoffJohnson ( 1980)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开 启了系统研究隐喻的新时代。 隐喻不再只是文学的宠儿, 作为一 种认知方式,它渗透到了日常交际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丰 富发展了人类的语言。 “ metaphor ” (隐喻)一词源于希腊语“ metaphora ”,意 为“由此及彼”, “此”和“彼”在修辞学上称之为“本体”和 “喻体”。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 “此”和“彼”分属两个认 知域( cognitive do m ain ) 。关于这两个认知域,目前有很多种 表达, LakoffJohnson 分别称这两个认知域为“始源域 ( source domain)” 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 )”。“由 A及 B在 认知语言学中就是映射(mappi ng)的认知过程。在实际生活当 中,我们往往借助“始源域”来理解描述“目标域”。 这两个域 不是任意两种事物的随机拼合, 而是必须具备的某种程度上的相 似性。否则,此事物根本就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彼事物, 也就称不上是隐喻了。 亲情、友情、爱情,其中任何一种感情,都不是简单的喜怒 哀乐所能涵盖的, 这就需要借助其他事物来满足我们充分表达情 感的需求。此时,隐喻在表示情感时是不可或缺的利器。以下结 合隐喻分析汉语中有关“忧愁”情感的表达。 二、隐喻认知在汉语中表达“忧愁”情感的体现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 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LakoffJohnson , 1980:5)。人们的思 维由单一发展到多元, 由具体发展到抽象。 伴随着思维的成熟和 多元化,人们对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也游刃有余。例如: (1)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汉?秦嘉《留郡赠妇诗 三首》(其一)) (2)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无名氏《古诗十九 首?青青陵上柏》) (3)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晋?陶渊明《杂诗十九 首》(其一)) (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 汪伦》) (5)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6)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 恨歌》) 例( 1)、例( 2)和例( 3)中的目标域均为“人生”,分 别用具体的事物“朝露”“远行客”和“陌上尘”来隐喻。 分别 说明人生像清晨的露珠一样转瞬即逝, 人生像羁旅流浪的远行过 客一般来去匆匆,人生犹如没有依靠的尘土,四处飘落。例( 4) 用潭水的深,隐喻李白和汪伦无比深厚的友谊;例( 5)是说游 子就像那天上的云朵, 居无定所, “我”送别老友的心情就如同 落日一般, 依依不舍、 缱绻留恋; 例(6)借助“比翼鸟”和“连 理枝”的如影随形,隐喻唐玄宗和杨贵妃至死不渝的爱情。 通过使用隐喻, 建立起两种事物的某种相似性, 同时唤起解 喻者对两种事物相似的认知经历,以此达到更好的隐喻认知效 果。 (一)隐喻与解喻者的主观性 王文斌( 2006)对解喻者的主体性做了详细论述。隐喻的解 读建立在已有的经验之上, 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与社会经验都是 有差别的。因此,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是有差异的,隐喻的解读 也是有差异的。 哲学家康德说过:“ We see the world not as they are , but as we are. ”(我们看到的世界不是它本身的模样,而是我 们眼中世界的模样) 。意思是我们每个人所认识的世界是我们带 着不同的态度, 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的世界, 带有一定程度的主 观性。佛教说的“事无相,心有相”也是同样的道理:世间万物 之所以在不同人的眼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景,是因为人心所想不 例( 1)、( 2)、( 3)中,目标域都是“人生”,但因为 三位诗人当时心情不一样, 看待人生的角度也各不相同。 这三句 诗是典型的“一物多喻”。 (7)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李 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8)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五代?冯延巳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例( 7)、( 8)都在写“愁”,例( 7)中把“愁”比作江 水,以其波涛汹涌之势隐喻“愁”之猛烈、“愁”之深。例( 8) 中的“愁”被隐喻成“柳絮”, 轻柔绵软, 经风一吹, 四散开来, 飘如雪花。这种隐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