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格型人物看高行健创作-2019年文档.docx

从风格型人物看高行健创作-2019年文档.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风格型人物看高行健创作 一、游移的“风格型人物” 高行健的创作跨越戏剧艺术和小说创作两个领域, 在他塑造 的众多角色中,人们似乎很难找寻到传统意义上的人物特征, 呈 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的人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他总是刻意淡化 小说人物、角色的具体形象,所有的人物似乎都是带着面具在行 进。就高行健创作的作品而言, 任何一种人称都不具备绝对的领 导地位。无论是第一人称的“我”,还是第二人称的“你”,在 文学作品中拥有着同等的角色设定。 在他看来, “这将丰富小说 叙述语言的手段, 并且突破小说创作中那些固定的结构和章法, 增强语言艺术的表现能力” [2] 。 在小说《灵山》中,高行健虽然保留了主人公“我”的重要 地位。但是对于读者而言,小说中的人物并不明确,既没有准确 的性格塑造,也缺乏内心情感的细致刻画, 他所发挥的作用只是 穿插在多个叙事线索与多个故事之间。 在看似松散的多个角色中 闪耀的是共通的“我”, “他基本上是散文体的书写方法, 而且 是用一种极端冷静的态度, 各种文体交错使用,没有连贯性的人 物和故事,结构十分复杂。第一人称的‘我和第二人称的 ‘你是同一个个体,后者是前者的投射和精神的异化, 第三人 称的‘他又是对第一人称‘我的静观与思考” [3] 。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很早就有所谓“风格即人”的古老命 题。法国学者布封也曾明确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 当我们试 图在高行健的小说中寻觅“风格”的踪迹以及从中解读小说人 物的内心世界时,则往往陷入到现实的迷茫之中。 对于读者而言, 高行健塑造的“风格型人物”并不是一种具有共同审美特征的 艺术类型,更多的是为了他的“先锋艺术”和“荒诞”戏剧服务 的。正是在高行健小说中所塑造的非传统化人物身上, 读者感受 到了游移于不同小说文本的“风格型人物”。 在他们的身上,有 三个审美特征是需要引起读者重视的。 首先,所有的人物都不具 备明确的形象特征,作者也力图淡化人物形象的塑造;其次,人 物角色多数情况下拥有不同形态的“分身”, 只有将多个不同人 称对应的人物组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小说人物; 最后,这些人 物的言语都无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仅仅是作为穿插的桥梁而已。 之所以会采用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是与高行健本人对文学 创作的认识分不开的。在他看来,西方文学的现代主义创作风格 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文学模式,尤其是尼采提出“上帝已死”后, 否定自我、否定传统、否定理性成为西方文学最为重要的特征。 中国文学自“五四”以来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 也曾尝试着改变 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塑造出更接近于人的真实状态的文学作 品。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无疑成为中国文学走向现代主义的阻 碍,而高行健所塑造的宽泛意义层面的“风格型人物”在荡涤传 统人物塑造模式的基础上, 力图还原文学的本来状态, 淡化意识 形态的讨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风格型人物”的具体表现 高行健不仅提出了塑造“风格型人物”的理论, 而且在自己 的创作中积极践行,使得读者对于“风格型人物”有了直观、 可 感的生动实例。以高行健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灵山》为例,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并未在作品中为读者塑造出传统意义上的小 说人物,无论是小说的主人公“我”,还是从侧面折射的 “你” “他”,所有活跃在小说文本中的人物都没有较为完成的 人物形象,甚至他们的言语表达都是零乱和琐碎的。 “在这村子边上? ” “是是斯斯……” “离村子不远? ” “斯斯希希……” “要拐个弯? ” “ 丿弋丿弋 ” 布布苛苛 “还有二里路? ” “奇奇稀稀……” “五里路? ” 怖怖可白] “不是五里还是七里? ” “稀是奇是稀是斯 ” 当主人公“我”向路上遇见的老者打听通往“灵岩”的道 路时,老人的回答近乎是语无伦次的。 而身为主人公的“我”竟 也能够理解这样的言语表达, 只能说明“我”已然习惯于这样的 言语对话模式。 作为展现人物最为直接的表达方式之一, 文学作 品中人物的语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 语言是人类内 心世界情感的载体, 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人物的心理世界提 供了有效的信息来源; 另一方面, 语言往往并不能直接展现人物 的真实情感,人类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伪装、 掩饰的多种痕迹。 当读者面对长篇小说《灵山》中人物的语言时,会发现所有的语 言都失去了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仅仅是穿插于不同人物、 不同情 节之间的连接节点而已。 “早期那层笼罩于‘自然之上的人性 光辉,最终与自然的‘神光融为一体, 达到可谓‘同一的境 界。在这个‘回归自然乃至与自然‘同一的过程中, 自然本 身是唯一的目的与归属, 而不存在其他的目的性: 人与自然之间 不存在人与神之间的深渊,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相通相合的关 系。” [4] 在以动作、表情和舞台为主要表达手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