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 文 教 案 (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 校: 年 级: 任 课 教 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 PAGE 第 PAGE 1 页 第 第 PAGE 2 页 共 NUMPAGES 3 页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⑴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⑵。   知有儿童挑⑶促织⑷,   夜深篱落⑸一灯明。   【注释】   ⑴ 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⑵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 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极为准确。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 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夜书所见   平湖市东湖小学 沈心蕾   一天,叶绍翁去外面游玩,突然,一阵萧萧的秋风迎面吹过来,顿感阵阵寒意。   秋风吹动着梧桐树的树冠,沙沙作响。一张张树叶脱开了枝头,随风悠悠荡荡飘落到地上,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形象,不禁勾起他对家乡的思念。   天气渐渐地凉爽起来,吵人的蝉声被秋风吹走了。代替它的是晚间篱笆下石板缝里的蟋蟀、蝈蝈、油葫芦的欢叫声。一点点,一阵阵,一大片,远远近近,组成一部宏大的秋天交响曲。   忽然,远处篱笆下冒出一闪一闪的亮光。那是什么呢?原来是两个调皮的小孩子提着灯笼。一晃一晃地来到篱笆下。小男孩提灯笼,小女孩捉蛐蛐。   “捉到了。捉到了。”只听见小女孩欢快地叫了起来,顿时小男孩也高兴地笑起来,充满胜利地笑声随着秋风越飘越远……   我对《夜书所见》异见   课本原文注释及相应理解: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篱落:篱笆。   [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我的理解   “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挑不应理解为“挖、捉”,“挑”在本诗应为“挑拨、挑逗”解。   理由一:诗人不是真正的“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而是穿越时空的意想所看到“一灯明”,它不受房屋、篱笆等事物隔挡,这“一灯明”可以在篱笆下、屋子边及房屋里。“夜深篱落一灯明”夜深儿童更应在屋子里。   理由二:“知有儿童挑促织”是由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难忘的趣事引出的,而斗蟋蟀比捉蟋蟀更有趣、更难忘,所以把“挑”理解为“挑拨、挑逗”更符合实际,使古诗更生动,更有价值。   理由三:儿童捉蟋蟀是因为爱看斗蟋蟀。按大多儿童性情而论不会坚持“捉蟋蟀”到“夜深”,而会“斗蟋蟀”到“夜深”。   我理解《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是: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的是自己疼爱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觉得在诗句的理解,特别是出现一些跟现在的意义具有较大出

文档评论(0)

147****09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