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1).doc

小学语文_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能读准“邃”,并理解“深邃”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能通过汉字演变正确书写生字“虐”并借助字源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与奉献。 3、学习本文状物时外形加想象的写法,并尝试运用。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板书课题,齐读。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新课,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小结:没错,像这样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读了课题,我们就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检查预习。 你了解青海高原吗?课文中对青海高原有这样的描写,这里有(指名读) 同学们不但课前查阅了资料了解了青海高原,还把课文中的语句也读得很准确,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充分。 1、“虐”:看了同学们的预习单,老师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虐”这个字很容易写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方法:“虐”字的演变:甲骨文:人+张着大口的老虎,表示猛虎残噬活人。小篆:将“人”藏在虎爪的下面。楷书省去“人”形,并将虎爪写成“ ”。 了解了这个字的字源,现在你知道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是什么意思了? 同学们,我们通过认识字源,了解了字的意义,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C师范写,生练写。 2、深邃:(渗透) A这个词谁会读? B同学们先说说深邃可以和哪些词搭配? C老师这里有三个,出示,指名读一读。 D深邃和不同的词语搭配意思一样吗?你知道哪一个说一说。 E小结:同样一个深邃,在不同的语境中,和不同的词语搭配,意思并不相同。 3、望而生畏 再看这个词,我们三年级学过的恐龙一课中,也有这个词,读读句子,谁来说说望而生畏是什么意思? 出示:三角龙的脸上有三只大角,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每只角都有一米长——这样的脸型,让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 预设:看了产生害怕的感觉。 点评:没错,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很容易理解。 本课中的望而生畏也是这个意思吗?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预设:看了以后惊讶、敬畏。 三、细读品悟、自主探究 1、看来把这个词语放在句子中,我们读出了不一样的意思。那我们把它放到文章中再体会体会吧!(板贴望而生畏)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2-8自然段,看看文章哪些地方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令作者望而生畏?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在旁边做批注。全班交流。 预设: 渗透学生(结合环境的外形,铁锭): 1、联系环境谈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树荫 你不但抓住了柳树的外形,还能联系前文的环境描写读出作者对它的敬畏。请你来读读这句话。板书:外形 谁还想谈? 2、生铁铁锭:生铁铁锭什么样?这一段中还有哪个词也体现了这株柳树如钢铁一般坚硬?锻铸。 3、同学们,古往今来,柳树一直很受文人的青睐,描写柳树的诗词多不胜数,请你读:(一句一句出示,三个孩子读)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4、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对比一下,你感受到什么? 5、带着这种感受,咱们合作来读读吧,女生读古诗,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一句一句对应着来读。 6、是什么造就了高原柳的这种坚毅顽强? 师生合作读。 在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 这里到处是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头顶是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然而这株柳树—— 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唯有这株柳树—— 2、引入678段的教学: 除了柳树的外形和生长环境,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作者的望而生畏?不着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6-8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出示三个段落的句子。比较一下这三部分,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小组讨论一下。 交流 生长、抗争、对比(孩子说到哪个板书哪个):三个段落描写的角度不同,那它们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都是作者的想象(板书想象),都写出了高原柳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都写出了作者对高原柳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如果只说到想象:全文一共1133个字,其中写作者想象的部分就有601字之多。作者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来写自己的想象? 教师小结: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了他的想象,让我们对青海高原一株柳有了更加完整和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了它的顽强。(板书:顽强) 3、创境朗读(配乐): 面对这棵孤傲的高原柳,作者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一粒来自遥远河川的柳絮,有幸在这贫瘠的高原上萌发了(指名引读)——自古以来…… 作者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指名引读)长到这样…… 作者的家乡灞河也以柳树名贯古今,每每吟诵到折柳送别的诗词,都会燃起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