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吃着炒面长大的我们
六盘山以西的陇中地区,这里有一种这些年被人们遗忘了的特色美食 一一 面,
这炒面不是现在饭馆子里我们常吃的那炒面片和炒拉条,而是即可食用的熟面。
陇中炒面的主要食材有小麦、青稞、莜麦、豌豆、糜子、谷子、玉米等原粮和麻 子、花生、芝麻、胡麻籽等,其实就是五谷杂粮加一些辅料。
做炒面也是技术活儿,可分三步:首先是选籽粒饱满、无杂质、没有霉变的优质 原粮,按比例秤出各需份量,分别用水冲洗泥土后再晒干;其次是将晒干的原粮 和辅料分别放在铁锅里用麦草火温炒至八分熟,再将全部材料倒入锅中统一翻炒 至完全熟;最后是在石磨子上慢推细磨,用箩箩滤掉粗皮后就可直接食用的细面, 那味道比现在的八宝粥”好吃多了。
我小时候最怕推磨,圈在一个小房子里,绕着磨子推着转圈圈,出力倒不怕,怕 的就是几圈下来已经是晕乎乎的,有时老远看见那磨房和磨子都是发晕的感觉。
而推炒面却是我最爱干的活儿,饿了边推边吃,能填饱肚子不说,就喜欢闻那炒 熟了的麦香味,现在想起儿时吃的那炒面是满口生津。
近些年我们这里的超市里也有卖的炒面,我时常也买着吃,那味道与小时候妈妈 做的却是两个味儿,究其原因就是原粮不杂、配方不对、缺少辅料、工艺简单, 虽叫炒面,吃起来总觉不合口味。
吃炒面也有讲究,拌着吃、喝着吃和干吃。拌着吃就是加些开水搅成面团一口一 口吃,喝着吃就是用开水冲成粥,这两种吃法都还好吃。而干吃就要巧吃,不会 吃就呛到气管里喷出炒面,引起不停的咳嗽。干吃就是干嚼,嚼在嘴里是越嚼越 多,越嚼越有味,再泯一小口茶或开水下咽,那才是回味悠长的感觉。
那个时候,喝茶吃炒面是农家人的早餐。大人们一大清早,围着火炉子熬罐罐茶, 一勺炒面一口茶,喝的香,吃的津津有味,吃炒面的样子悠然惬意。农活紧张了, 顾不上回家吃饭,上地时怀里揣上一包包炒面,手提一瓶开水,苦了累了席地坐 在阴凉里,挖几根出土的白葱,炒面茶水再加葱就是一顿爽口的美餐, 渴了喝茶 香,饿了炒面香,喝好吃好干活到天黑也不觉累困。
因为炒面是干炒的熟面,存放时间长,据说可以存放三年都不生虫不变坏, 其实 那时挨饿受困哪有放三年的食物,炒面自然是度年荒的理想主食和出门远行人的 必备。那时候,陇中的人出远门,不是下陕西割麦,就是走西口掏金,随身离不 了炒面,走到天涯海角不挨饿不受困。 既就是在外地上班有工作的,回一趟家走 时免不了扛上半袋子炒面。所以外地人就把我们人叫 炒面客”。
我在离家四十多里外上高中,两周回来一次,每次肩上扛的少不了炒面,一日两 餐,除了干馍馍,就是干炒面,同学们多是这伙食,没人见笑。后来我考上学离
开了家,一学期回来一次,每次走学校时班车上总要捎一袋三四十斤的炒面, 班
里就我们两个带炒面的,物以稀为贵,我们的炒面成了稀罕。学校仅 15 元的伙
食,多数同学还是饿着肚子,不到饭点饿了,我就吃点炒面充饥,炒面的香味惹 得有些同学垂涎欲滴。 尝过我的炒面的同学普遍说不好, 我心里很清楚, 不是不 好吃,而是再吃难为情。
那时我们全县以种粮为主, 经济收入微薄, 人们普遍穷。 外地人老是把我们的炒 面和穷绑在一起, 出门在外的我们时有遭白眼、 受排挤的情况, 上班的找个对象 只要说是 “炒面客 ”,脑子里总要打个问号,既就是成了亲的,多是看上 “炒面客 ” 的忠厚老实、勤快能干。我在外上学时,记得有一梁姓老师看不惯这一社会偏见, 在班会上这样讲: “不要小看炒面吃大的人,个个身强力壮,篮球场上、舞台上 和考场上尽是炒面人出风头。 你们吃的是清油细白面, 弱不经风, 虽有排山倒海 之势,手无傅鸡之力 ”。这番话给我们 “炒面客 ”确实长精神。快四十年了,老师 的话犹在耳,越想越觉有道理,事实也是如此,艰苦环境中走过来的 “炒面客 ” 吃苦精神就是好。多少年来的高考,我们县在全省一直是响当当。
如今我们的农民靠苹果富了,人也挺起腰杆了, “炒面客 ”的外号不知不觉被世人 淡忘。现在嘴餐的外地人路过炒面的故乡, 除了苹果和洋芋, 烧鸡、锅盔、驴肉、 点心、红蒜等等,连酸黄菜都是好,后备箱装满我们的土特产,就是记不起曾经 的炒面。
炒面是五谷杂粮做成,营养丰富不必置疑,其特点正好迎合当下人们返璞归真、 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 然而,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鱼大肉为主的大菜仍然占 据人们的餐桌,陇中传承千年的 “炒面文化 ”面临失传的窘境,着实让人惋惜。
我们这茬人是吃炒面长大的最后一代, 凡是与炒面有关的情怀, 早已植入我的灵 魂深处,这辈子是不会忘记炒面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