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财政转型与国家财政治理能力探讨报告
传统社会的国家财政,从总体上体现着国家政权为实现其职能,对一部分社会 产品逬行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清朝处于中西交汇、新 旧交替、社会巨变之中,各项制度多有变化。清代财政制度的沿袭与创新、财政思 想的变化,以及近代财政体制的发端,不仅与国家机器的运转、国家治理和社会稳 定息息相关,而且关涉到人民的生存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探讨’清代财政转型 与国家财政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唐代财政改革家杨炎称:〃财赋者,邦国 大本,而生人之喉命,天下治乱、重轻系焉。宋代学者苏辙称:〃财者,为国之 命而万事之本。国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败,常必由之。〃探讨清代财政制度的
创新以及不同时期的财政体制变化,有助于窥察财政本身的重要性以及与社会经济
的多面相关系。
清代前期的传统财政模式沿袭、变迁与创新
清朝财政在总体上沿袭明代之制”同时又经过了不断的制度创新和完善,最终 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财政体制。
所谓〃清承明制〃,只是一种大致的说法。总体上沿袭前代并不断完善财政管 理体制,中央由户部及各〃清吏司〃衙门主管全国及某一门类、某一区域的财政事 务‘地方上则有布政使司衙门主管一省的财政,下至各道府州县”也有相应的财政 管理职能。而更多的事例,则是表面看来沿袭明代之制,事实上情况复杂,多有变 化。如清初田赋的征收原则是所谓的〃万历则例〃,它本身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笔者注意到,顺治U!年的两次上谕,与此前不同,明确申明〃俱照前朝万历四十八
笔者注意到,顺治
U!
年的两次上谕,与此前不同,明确申明〃俱照前朝万历四十八
年则例征收〃。因此,有理由相信,顺治四年之前遵循的万历则例是〃模糊〃的, 没有指明具体的年份,但有一点是清楚的,是时所谓的〃万历则例〃剔除了万历晚 期的有关加征。顺治四年之后的〃万历则例〃,则已十分明确,按万历四十八年的 标准征收,已包括〃辽饷(九厘银)在内。这一方面与顺治初年〃轻徭薄赋〃政
策的颁布与变化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是田赋征收〃定额化〃的起始。
明清时期,实物财政向货币财政的演变,也非常明显。清前期不但最终确定了
以货币为统一的财政核算单位,为统一的国家财政奠定了基础,而且最终确立了以 银两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体制。不唯如此,明后期虽然银、钱并用,但银、钱 的比值关系混乱。清初则明确规定了银一两兑钱干文的比值,使〃银.钱兼权〃的 货币体系得以确立。按照清廷的规走,各铸钱局生产的铜钱,主要以兵饷、官俸搭 放的形式按不同比例进入流通领域。银、钱的搭放标准,尽管因时因地有所不同, 但这些规定毕竟是划时代的。
在制度创新方面”清代前期的一些财政改革也值得充分注意。特别是雍正朝的
财政改革,地位突出。E正朝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摊丁入地,将赋税征收的对象由〃税
财政改革,地位突出。
E正朝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摊丁入地,将赋税征收的对象由〃税
人〃转向〃税地〃,废除了数干年来〃有身即有役,有役即有赋〃的赋税原则,简 化税则,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放松了人口控制。一般认为,摊丁入地是明代
一条鞭法的继续和深化,事实上在清初赋役整顿的基础上实行的摊丁入地,是一个 全新的变革”可以看作是彳专统社会赋役制度变革的终结。
省份江苏养廉银所占比例
省份江苏
养廉银所占比例20%
公费银所占比例80%
山西
47%
53%
山东
59%
41%
肓隶
70%
30%
湖广
70%
30%
江西
73% (70%)
27% (30%)
福建
56%
44%
▲耗羡归公银中养廉银与公费银的比例
雍正朝改革的重点之二是耗羡归公和实行养廉银制度。在明清时代,耗羡事实 上包括了本色粮米征收中的雀耗、鼠耗以及折色银两中的火耗。清初耗羡征收的苛 重,一方面当然是官员贪婪、吏治腐败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有其具体的原因,主要 是在官员低薪制的背景下弥补俸禄不足,以及在地方库银挪用的背景下弥补财政的 亏空。从康熙后期起,就有臣僚上疏讨论将耗羡的私征改为公派。晚年的康熙不愿 意承担这个责任,宣称〃加派之名,朕岂受乎〃 O从这一点上来说,雍正帝的耗羡 归公改革,确实需要一些胆识。实行耗羡归公,在财政上的关键之点是:此前,耗 羡征收皆系州县入己〃,〃官取之,官主之,不入于司农之会计〃;此后,将耗 羡归于政府的正式财政收入,然后再用耗羡收入所得支发官员的养廉银、公费银等, 以弥补官员正俸的不足、办公经费的不足和地方财政的亏空。所以,耗羡归公的改 革和养廉银制度的实行,是一体化的连带性的改革,其意义不单纯是税收的规范、 支出的规范、财政的规范,对俸禄制度的完善和吏治的整肃,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 作用。
清代后期的财政转型与近代财政体制的发端
清代财政〃前期〃与〃后期〃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