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西文化的特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中西文化的特质 关于文化的定义, 中外学者所论林林总总不下两百种, 其中 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 A.L.Kroeber )与克拉柯亨( Clyd Kluckhohn )定义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文化 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 尤其是价值 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但也可被视为限 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这是迄今欧美较公认的文化定义。 余 英时也认同上述将文化看作是成套的行为系统, 其核心则由一套 传统观念, 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 本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对外交 的影响主要是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这一角度来谈的。 “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对文化生成与繁荣的智慧认识。 中 西历史比较研究学者何平教授认为,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 对文化差异和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即进行了探索:“早在西周末 年,周王权的衰落,地方封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多样性的生活风 俗、音乐和艺术风格已呈现在中国大陆。 ……这是中国古典哲学 家们提出多样性调合以及‘和而不同观点的社会背景。 ‘和同 之辨即是先哲们面对多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和风俗时对保持多 样性和追求单一性的利弊进行的讨论。 ’和’字,原意是指 两根苇竹管制成的笙管乐器,后引申出名词‘和声,形容词 ‘和谐, 动词‘调和。 ”春秋时齐国外交家晏婴对“和”加 以发挥:“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 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 心。……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 之不可也如是。”可见,“和”是丰富多样,相生相克,相辅相 成的;“同”是千篇一律, 相互重复,相互排斥的。 “和而不同” , 当然应承认“不同”, 在“不同”的基础上相和, 方能促使事物 发展。 一、影响中国外交的主要文化特质 决定国家外交的诸因素中, 经济、 政治和军事的动因固然是 最基本的,但文化时常渗透其中,不容忽视。文化传统不仅在确 定外交目标中起重要作用, 且对外交手段、 方式和风格均会产生 巨大影响。外交政策的决策者、执行者和参与者的宗教信仰、价 值取向、思维方式乃至处世态度,都对外交风格的形成、外交目 标的实现与否起一定作用。 一般而言, 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 利益, 文化是追求国家利益的工具, 但国家利益的界定和选择主 要取决于国家决策者的判断, 而他们在作这种判断时绝难摆脱文 化的制约, 在外交选择上亦会自发地体现自身的文化传统, 正如 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格尔兹( clifford Geertz )在论述文化对于 人的影响时说:“我们的观念、价值、行动甚至我们的感情,如 同我们的神经系统本身,都是文化的产物。”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季羡林将之归纳如下: “唯求实用,不尚玄虚,貌似浅显,实亦邃密,整体思考, 枝叶兼及,允执厥中,不务偏激,最大的特点还在有极大的包容 性。”冯天瑜等认为中华文化具有“务实精神、恒久意识、中庸 之道、尚农重农、安土乐天、专制主义与民本主义相反相成”等 若干特征。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中国“儒教的理 性本质具有和平主义的性质。历史上,这一特性一直受到强 调。……儒教的伦理仍是和平主义的、人世的,纯粹以敬畏鬼神 为取向的”。 这一和平主义传统表现在对外关系方面是中国—方 面没有“海外的殖民地关系”, 另一方面缺乏种种所谓的“掠夺 资本主义”(诸如与海盗行为相关联的地中海式的海外贸易资本 主义和殖民地资本主义)。 “和合”思想也是指导中国外交的文化渊源。 “和”即和平 和睦;“合”,即融洽和谐。和合思想对中国外交思想的影响大 致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贵和慎战。 不得已“伐兵”时亦必 行仁义之师。 我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正是和合思想潜移默化的 结果;其二是兼爱交利。孔子渴望“天下归仁”,墨子崇尚“视 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孟子力推“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交相利, 兼相爱”的人文传统,素以亲仁善邻、强不执弱、富不侮贫为道 德。秉承这一传统, 当代中国把互利共赢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行 为准则;其三是兼容并包。万物相互兼容方致世界和谐。中国民 间盛行多神崇拜而无异教概念, 历史上鲜有宗教战争。 当前中国 倡导世界多样性, 致力于推动不同文明加强交流理解、 彼此尊重 借鉴,正是对以兼容致和谐这一思想传统的发扬。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历史上逐步形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 元一体和一体多元特质。该特质既是在不同层次的文化认同上形 成、巩固、发展起来的,也是“和而不同”思想的产物。自古中 原文化基调中就存在容纳、吸收周边不同文化成分的主体观念; 周边民族既接受了与华夏族“融于一体”的基本理念, 又不乏拒 斥徘徊心态,顽强保持自己族群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