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影的文学性与“文学电影”
电影的文学性;“文学电影”;《黄金时代》 一再说电影的文学性 电影这门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定位为综合艺术,意大 利电影理论家卡努杜将电影定义为三种时间艺术和三种空间艺 术相结合的第七艺术。法国电影批评家安德烈 ?巴赞认为“电影
正在把与自己临近的各门艺术加工积累了几百年的丰富资源归 为己有。 因为它需要它们, 也因为我们需要通过电影重新看到它 们”①。这门艺术集各门艺术之所长,而在所有艺术之中,要数 文学与电影的结合最紧密。 关于电影与文学关系的探讨, 几乎贯 穿了整个电影发展史, 直至今天, 文学艺术依旧在源源不断地给 予电影这门相对年轻的艺术以灵感和养分。
回顾历史,放眼全球,几乎每次文学思潮的涌动,都会出现 与之相呼应的电影创作高峰。 优秀的电影作品的诞生, 总是离不 开文学的孕育。 法国新浪潮时期出现的左岸派导演, 擅长于和小 说家、文学家联手, 对于文学的痴迷促使这些导演把个人对于文 字故事的读解通过摄影机、 通过光影剪辑, 转化成为电影呈现出 来。在新浪潮运动的短短几年间, 大批经典小说转化为电影文本, 吸收借鉴了意识流小说中的表现手法, 突破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 的把文字转化成影像的改编模式, 同时也创造出了一系列经典的 电影,例如阿伦 ?雷乃的《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穆里爱》 ,玛格丽特 ?杜拉斯的《毁灭 ?她说》 、《印度之歌》 , 以及罗伯 ?格里耶的《不朽的女人》 等等。40 年代在法国和英国, 出现了一批被称为“优质电影”( Cinema of Quality )的作品。 与同期引进的大部分好莱坞影片和本国生产的一些通俗影片有 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这些作品不屑于好莱坞批量生产的创作模 式,更加重视电影的高品位、智慧和创造力。英法文学被援引为 这些优质电影的根源和典范,它们共同成为了当时社会中艺术、 优雅、优质的代名词。代表作如让 ?德拉诺瓦 1946 年拍摄的《田 园交响乐》和罗贝尔 ?布莱松在 1951 年拍摄的《乡村牧师日记》 。 同样是在 40 年代末期,即使是在以商业化、娱乐化著称的好莱 坞,也出现了一次文学改编电影的创作高潮、黄金时期。 《关山 飞渡》、《绿野仙踪》、《呼啸山庄》、《乱世佳人》等优秀影 片均改编自文学小说作品。 60、70 年代诞生了《洛丽塔》、 《恋 爱中的女人》、改编自马里奥 ?普左同名小说的《教父》以及改 编自玛利亚 ?冯 ?崔普《崔普家庭演唱团》的《音乐之声》等等作 品,进入 90 年代,更有《阿甘正传》、 《辛德勒的名单》、 《与 狼共舞》等等一系列票房、口碑俱佳的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据 美国专业电影数据资讯网站 The Numbers统计,1995-2014年间 (截至 2014 年 5 月 15 日),好莱坞共公映了 12545 部电影,其 中原创剧本电影 6842部,占据 4706%的票房市场份额,而改编 自其它来源的电影共为 5703 部,占据市场份额 52.94%。这其中 改编自文学作品例如小说、纪实书籍、短文、戏剧文章的作品就
高达 2702 部,约占出品影片总数的五分之一
而在中国, 刻有文学烙印的电影更是不计其数。 早在电影进 入中国初期的 20 世纪 20 年代,就出现了第一次文学改编电影的 高潮,之后伴随着文学上的几次创作运动思潮, 启发并带动了电 影创作高峰,相继出现了伤痕电影、反思电影、寻根电影、写实 电影、改革电影等等,这些作品虽然在主题、风格上各不相同, 但似乎在影片艺术魅力的阐释方法上, 以及电影本身所蕴含的人 文精神、 文化意味上都具有某些相同的气息。 例如《巴山夜雨》 、 《牧马人》、 《芙蓉镇》、 《野山》、 《红高粱》等等。近几年, 伴随着技术主义热潮的逐步褪去, 文学性似乎又再一次慢慢被中 国电影导演所重视,特别是《归来》、《黄金时代》的上映,让 我们似乎看到了电影文学性又一次回归的趋势。
谈到电影的文学性问题, 无论中外, 都进行过很多的论争和 探讨。让 ?爱泼斯坦在他的《电影的本性》中提出:“因为一切 艺术都设有自己的禁城, 也就是自己的领域, 这一领域具有私有 性、排他性、自主性、特殊性,和对于自身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敌 对性。文学首先应当是文学性的东西, 电影首先应当是电影性的 东西。”②另外,我国电影学者王忠全也说:“无论哪种艺术, 一旦进入电影,便不复是其本身,完整的本体融化了,本来的面 目改变了, 先天的个性消失了, 原有的表现形式和美学特征剥离 了,相互之间的对立性调和了,各种艺术元素化而合之,一个新 的质产生了。”③这种观点普遍认为电影并不存在所谓的文学 性,电影是注重视听语言的艺术种类, 为了保持艺术的纯粹性和 独立性,必须将文学、戏剧与电影分离干净。
但另一方面,电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