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近代上海西医的社会地位
医生作为中产阶级自由职业者,和其他自由职业群体一样, 其经济收入无论与其他各职业相比, 还是同中医相比, 普遍偏高, 属于比较富庶的阶层;医生职业声望较高,有地位,成为社会择 业的热门。
学术界对医生的研究,一般多着眼于名医的医术造诣与成 就,较少涉及其他方面, 对其经济地位及社会生活的研究则更少 涉及。本文以相关档案材料,从近代上海医生的上述特征,给予 探讨。
一、近代上海的西医群体
近代上海第一家西医诊所开设于 1844 年。以后迅速发展。 到 1909 年,已有西医院 13 所,知名医生 56 人。这里要特别指 出的是,这 13 所医院中规模较大的 10 所,都是外国人所办, 56 名医生中,只有4名华人①。这4名华人西医,从仁济医院最早 的生徒黄春甫, 到毕业于广州博济医院医科班的张竹君, 虽然只 不过几十年时间, 却恰好标明华人西医从教会医院培养, 到本土 医学教育培养的历史进程。起初,华人西医人数凤毛麟角,只能 说是点缀而已。 随着中国本土医学教育的展开, 以及留学生一批 一批回国,西医的势力与影响越来越大。在近代中国,教会医院 的华人生徒, 日后发展成为最早的华人西医。 传统中医传承靠的 是个人带徒,或父子相承,这种传业方式,在近代英法等国也相 当普遍。传教医师来中国之初,开办的所谓医院或诊所,往往只 有一名医师, 或者一名医师负责好几家诊所, 学徒则成为传教医 师得力的助手, 他们帮助处理一些常规性事务, 并学习医疗技术。 在上海, 仁济医院的开创者雒魏林招收了一批生徒, 黄春甫即为 其中最出色者。这种医师培养生徒的现象,在医学教育展开后, 还持续了很多年。他们是华人西医的先驱。
当然,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 其医学需求靠的是正规的 医学教育。从全国范围看,上海在西医教育方面并不领先。中国 的医学教育从 1866 年广东博济医局开始,其后盛京、香港、南 京、天津都有医校设立。直到 1896 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医学部 创办,标志着上海近代西医教育的开始。上海虽然起步较晚,但 在以后几十年内, 医学教育迅速发展, 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医学院。 根据 1934年到 1936年度部分院校之报告统计, 全国公立大学医 学院、独立医学院及医药牙医专科学校共计 33 所。主要分布在 南京、上海、北平、广州等城市,上海第一,占 8 校;位居第二 的是南京,占 4 校;北平、广州皆为 3 校
③ ④ (注:《我国医药学院校之初步统计》,《医育周 年纪念刊》 1936年,第 71、77、75 页。)。至 1949年,上海医 学校的医学毕业生占中国西医院校毕业生总数的 40%(注:陆明:
《上海近代西医教育概述》,《中华医史杂志》 1991年第 3 期, 第 170页。 ) 。上海医校不仅有数量上的优势,其质量也堪称国 内一流。
医学教育的开展,不断地充实着西医队伍,各院校的毕业生 越来越多,医院的医生也越来越多。医学生毕业后的服务地点, 以上海为最多,据 20世纪 30年代中期的统计 ,上海共 449 人, 北平次之, 290 人。医学毕业生服务于各省的,以广东为最多, 共 421人,江苏次之。而边远的宁夏、新疆、青海、贵州等省为 最少,各有1人③。这说明西医在全国的分布极不平衡。各院校 在校生之年龄,以 23岁为最多,最大的 40岁,平均年龄 23.5 岁。经过几年的学习, 30岁开业 ,35 岁以后正是黄金岁月④。
上海到底有多少西医呢?不同时期人数自然不同。 1928 年, 全市(包括租界 )登记开业的西医有 397人
⑦ ⑧ (注:《上海卫生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85页。)。到 1933年,照卫生局医师执照计算,共有 616人,再加上外籍医师 265人,一起算来有 881人(注:庞京 周:《上海市近十年来医药鸟瞰》, (上海)中国科学公司 1933 年版,第 17页。)。1941 年,日军侵占租界,诊所一度减少, 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渐增多。至 1948年底,西医 1081人,牙医 315人⑦。是时,私人诊所大多设在市区,名医以南京路、北京 路、四川路、凤阳路 (原白克路) 、新昌路(原梅白克路 )和外滩一 带最为集中⑧。陈伯熙称上海有所谓三大医生世界, 一指西洋医
生,其地址多在黄浦滩及北京路;一是日本医生 ,多在虹口;一
是华人西医,多在英大马路泥城桥一带及法租界霞飞路(注:陈 伯熙编著:《上海轶事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年版,第 361 页。 ) 。医师主治科别分类,以普通外科及内科最多,其次 为牙科, 其他专科医师所占比例极低, 足见当时上海之开业医师 并不专门化。
当时在上海正式开业的华人西医医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 况:从外国毕业回来的最如鱼得水。上海崇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