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比较中教学古诗
像李白的《静夜诗》、孟浩然的《春晓》、张继的《枫桥夜 泊》这样的诗,非常浅显,又非常有韵味,千百年来一直家喻户 晓。但要说清它们的好处,是相当难的。通过比较就能品鉴出它 们的美感和诗味。
这三首诗,都是用白描手法,写得自然流畅,好像随手拈来 一般。《春晓》叙述了春天早晨醒来时,一瞬间的所闻所感;《静 夜思》叙述旅人在外,面对宁谧的夜,皎洁的月,弓起的思乡情 绪;《枫桥夜泊》叙述了旅人在外难以捉摸的愁绪。论构思,它 们都没有刻意求巧、求奇,平平道来;论想象力,三首诗都说不 上飞动、大胆、丰富;论语言,三首诗都没有华文丽辞,没有色 彩浓艳的句子,它们的语言平白如话,浅易好懂;论气魄,并不 宏大。像这样的诗,靠什么成为千古名篇呢?
放在一起比较就容易明白,它们靠写一种能引起人们理解和 共鸣的情绪而流传千古。李白的《静夜思》写出了一种不凡的情 绪,把月光与思乡联系到一起,这是一种艺术发现,在教学中把 这样的诗句放在一起比较,女口: “每逢佳节倍思亲”“独怜幽草 涧边生”等。像这类诗,既可为稚子吟唱,也可为久居他乡的老 翁玩味,只是因为生活经历不同、年龄不同、心境不同,在理解 上有深有浅,有此有彼而已。这些诗从生活中提炼出某种情绪, 这种情绪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鸣性, 能够深深地打动许多人的
心。通过相互比较,学生容易鉴别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品味出 它们共同的美感、独有的魅力。
在教学李白《望庐山瀑布》时,精选几首写庐山瀑布的优秀 古诗来比较。如:
唐代徐凝的《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雪,雷奔入江不暂 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明朝李梦阳的《开先寺》“瀑布半天上,飞响入人间。莫言 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清朝高凤翰的《石梁飞瀑》“悬溜曾看是玉虹,香炉峰下驾 天风。到今心眼留余响,才一开图欲耳聋。”
描绘瀑布的古诗有很多。这几首写瀑布的诗各有特色, 算是 其中的佼佼者。各处的瀑布,特征是相似的:一是形,银水从青 山上垂挂下来,如白雪、如素练、如银河;二是声,撼山动地, 如鼓、如潮。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注重写瀑布的形,它用夸张 的、浪漫手法,使得后来者很难再出新意。如果再从正面来写瀑 布的“形、声”是无法超过李白的。唐代诗人徐凝的《庐山瀑布》 从另一角度,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新意,把生动飞跃的瀑布写成静 止的东西,“一条界破青山色”逼真地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新意, 把生动飞跃的瀑布写出了远视的感觉。 明代诗人李梦阳的 《开先
寺》又有所不同,他注重写瀑布的“声”和瀑布造成的深潭,写 得极有气势,“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诗人从另一个侧面 描写了瀑布的威力。从潭中倒影的动荡来写,的确是匠心别具, 想象丰富。高凤翰的《石梁飞瀑》借观画来写飞瀑,更具匠心, 以致画卷刚打开,瀑布声便充耳欲聋了,这种想象,前人没有想 到过,高凤翰想到了,写出来了,便有清新意。
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同样写瀑布的诗,为何各有自己的物 色?只因为他们的角度、构想不同。启发学生自由联想,说说自 己心中的瀑布。同一题材在作文时要有不同的角度和构想, 不要 人云亦云,要从新的视角去挖掘、开拓、想象,这样才有创新, 写出的文章才会新颖别致,才能改变作文时题无可写、文无新意 的毛病。
再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杜牧的《山行》等这些脍炙 人口、盛传不衰的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只有通 过比较才能品味、鉴赏出它们的独到之处。
在比较中学习作者对题材的处理和艺术特色。 学习他们在看
来无诗可写处,写出精彩的、内涵丰富的诗篇来。这样的教学, 学生易学、爱学,也克服了学生对古诗难读、难懂的畏惧心理,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