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甲午中日战争看李鸿章的外交
一、误国之实
(一)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李鸿章外交的软弱与妥协 李鸿章进入满清权力中心不久后, 就开始广泛参与各种国际 事务与洋务事物, 然而在他外交生涯之中, 对日外交可谓早早提 上了日程, 不幸的是李鸿章的外交, 在一定程度上讲最大的败笔 就是对日外交,标志性事件则是甲午中日战争。
东学党起义事发之后,日本紧随清政府,调重兵入朝,李鸿 章深知此举“是其蓄意与中国为难,全力专注,非此胁韩而 已。” [1] 面对日本伊藤博文咄咄逼人的气势,李鸿章也曾强硬 相抗,“怫然曰:‘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 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 [2] 但李鸿章认为朝鲜非日本 对手,中国亦无战胜的把握,因而他还是一如既往,忍气吞声, 力保对日和局。其时,驻日公使汪凤藻自东京拍电报建议:“为 大局计,不惜迁就”,袁世凯亦拍电建议:“日本欲寻衅,何患 无隙,为避免衅自我开,我先撤亦无损。” [3] 这无疑坚定了李 鸿章的对日和局思想。东学党起义后,清政府应朝鲜之邀,出兵 朝鲜,日本借口《天津条约》,不请自来,中日双方在朝形成对 峙。日军重兵压境,驻朝官员多次“请添重兵”,但李鸿章却不 作战守准备, 复电说:“我再多调,日亦必添调, 将作何收耶。
甚至在日军向驻牙山清军发动进攻后, 李鸿章仍电告清军统帅叶 志超:“日兵来牙窥探,可置不理……切勿自我先挑 衅。” [4] “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 战,谁即理拙,切记勿忘。” [5]
李鸿章在军事上极力避战求和,在外交上则推行“以夷制 夷”的方针, 把解决中日争端的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调停” 上,这无异于与虎谋皮。 1894年 6 月 20 日李鸿章首先向沙俄驻 华大使馆的官员提出“调停”要求。 因沙俄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垂 涎已久,所以他曾劝告日本从朝退兵,但为日本所婉言拒绝。沙 俄担心若强力压迫日本, 自己在远东的主要对手英国“很可能站 在日本一边”,于自己不利。沙俄向李鸿章表示:“俄只能以友 谊力劝日撤兵……未便用兵力强勒日人。” [6] 李鸿章对饿外交 失败后,又转向英国,希望从中得到帮助。英国为了自己在华的 政治经济的利益优势, 防止沙俄趁战争之际扩张势力, 当然愿意 居中调解中日争端, 以维护远东现状; 但日本若侵占中国东北和 朝鲜,却可以帮助其抵制沙俄势力南下,权衡利弊,英国更倾向 帮助日本侵华。 7 月 16 日,英国与日本签订了《英日通商航海 条例》。 7月 23 日,英国正式照会日本,“上海是英国在华利 益的中心, 因此当日后中日两国开战时, 希望日本同意不在该港 及其附近作战”。 [7] 这就表明了李鸿章的对英外交也宣告失败 了。但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 李鸿章仍对他的“以夷制夷”政策 不死心,继而转向美、德等国请求调停,不出意料也相继化为泡 影。
李鸿章调停活动失败后, 日本不宣而战, 正式挑起中日战争。
(二)在战争爆发后,李鸿章避战求和、用人不当 战争爆发后, 清政府的战略总方针是“海守陆攻”。 在海路, 由北洋舰队集结旅顺或威海卫,“做猛虎在山之势”,使日舰 “不敢轻与争锋”,确保京师门户安全。在陆路,“严饬派出各 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 [8] 将陆路战斗限制在朝 鲜境内。由于卫汝贵等四支军队援军行动迟缓, 8 月上旬才陆续 到达平壤。此时驻平壤的清政府军队有 2 万余人,而李鸿章命谎 报战功的叶志超任诸军统帅, 各军将领均不服。 而在李鸿章的支 持下,叶志超既不主动南攻汉城,也不择险据守平壤,而是将军 队收缩于平壤城内, 坐待日军来攻, 致使日军很快将平壤战略包 围。以致在平壤战役中,叶志超指挥不利,并在左宝贵死后,命 人树起白旗,率先远遁,狂奔 500 里,渡过鸭绿江,退入中国境 内。
黄海战役战败后,北洋舰队 5 艘军舰沉毁,伤亡近千人,小 败于日本。但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 实难纵令海战”,更不愿“以北洋以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 师” [9] ,因而命北洋海军聚泊于威海卫军港, 实行“保船置敌” 的消极防御方针,使日本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二、历史地看待李鸿章的外交 首先,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他没有积极备战,尽管李鸿 章积极去实践他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 可惜没有看清列强
之间的关系,想“制夷”,却被“夷制”,还有他在备战中没有 选派精兵良将,而是选派自己的亲信,致使昏庸无能、胆小如鼠 的叶志超担任了清军统帅,致使战火烧到了中国境内。其次,在 战争爆发后,也没有主动献策,并在战斗中指示北洋军将领消极 备战,把北洋军作为自己的私产和政治资本。 而且在战争中总是
想着“议和”,尽管这是在晚清最高统治者 慈禧太后的指示
与支持下的,但他作为当时晚清政府极具有影响力的外交大臣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练习题.doc VIP
-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新进展.pptx
- 2025“才聚齐鲁成就未来”山东黄金集团井下技能工人招聘2000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才聚齐鲁成就未来”山东黄金集团井下技能工人招聘2000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培训课件-冠心病的诊疗.ppt VIP
-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二年级上册《1 假期有收获》课堂教学课件PPT公开课.pptx VIP
- 2025“才聚齐鲁成就未来”山东黄金集团井下技能工人招聘200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才聚齐鲁成就未来”山东黄金集团井下技能工人招聘2000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年山东黄金集团井下技能工人招聘(2000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康明斯KTA19-G2型柴油机.pdf VIP
文档评论(0)